您好,欢迎访问郑州市财政局网站!
关于郑州市2003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4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来源:郑州市财政局   时间:2009-09-30 00:00

一、2003年全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3年,全市财政工作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各级人大、政协的监督指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发展,深化改革,狠抓管理,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的基础上,地方财政收入超70亿元,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和27个省会城市中的排序分别比上年的第21位和第12位前移了两个位次,财政支出超90亿元,收支规模双双实现历史性突破,收入质量有所提高,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预算执行情况良好。

(一)全市财政收支情况

市十一届人大七次会议审议通过的2003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预算为632863万元,经各县(市)区人代会批准,正式上报汇总的全市财政收入预算为623637万元,全年实际完成724661万元,为预算的116.2%,比上年增长27.67%。

2003年全市财政支出预算为722141万元,后经各县(市)区人代会批准,正式上报汇总的全市财政支出预算为757503万元,加上2002年结转项目资金和省追加支出指标以及当年收入超短收安排,全市财政支出预算调整为980968万元,全年实际支出903037万元,为预算的92.06%,比上年增长19.17%。

按财政体制算账,全市当年实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二)市本级财政收支情况

市十一届人大七次会议通过的2003年市本级财政收入预算为294793万元,全年实际完成329438万元,为预算的111.75%,比上年增长20.69%。其中:

一般预算收入安排263950万元,实际完成293174万元,为预算的111.07%,比上年增长19.95%。

基金预算收入安排30843万元,实际完成36264万元,为预算的117.58%,比上年增长26.98%。

市十一届人大七次会议审议通过的2003年市本级财政支出预算为367268万元,加上2002年结转项目资金、当年超短收安排和省追加支出指标,市本级财政支出预算调整为457180万元,全年实际支出403833万元,为预算的88.33%,比上年增长14.61%。其中:

一般预算支出安排416146万元,全年实际支出370325万元,为预算的88.99%,比上年增长15.75%。

基金预算支出安排41034万元,全年实际支出33508万元,为预算的81.66%,比上年增长3.37%。

2003年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293174万元,加上体制结算、省各项补助和上解等123137万元,可用财力416311万元,减去财政支出和结转下年使用资金416146万元,当年净结余165万元,加上上年滚存赤字6021万元(主要是财政部扣中原制药厂欠世界银行贷款),市本级滚存赤字为5856万元。市本级财政当年实现了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市本级基金预算收入36264万元,加上上年结转项目资金、省追加支出、调入资金4770万元等,当年可用财力41034万元,减去基金预算支出和结转下年支出41034万元,市本级滚存净结余为零。

市本级主要收支项目完成情况

1、一般预算收入项目完成情况

(1)工商税收入174566万元,为预算的101.92%,增长8.12%。

(2)契税收入23055万元,为预算的170.78%,增长53.1%。

(3)企业所得税收入9225万元(地方40%部分),为预算的96.61%,增长6.27%。

(4)教育费附加收入13598万元,为预算的105.73%,增长18.42%。

(5)排污费收入4159万元,为预算的84.57%,下降7.82%。

2、基金预算收入项目完成情况

(1)工交部门基金收入8353万元,为预算的120.03%,增长32.04%。

(2)土地有偿使用收入16354万元,为预算的121.14%,增长55.22%。

(3)地方财政税费附加收入6539万元,为预算的84.92%,下降7.38%。

3、一般预算支出项目完成情况

(1)社会事业基本建设支出36848万元,为预算的88.92%,增长29.64%。主要用于风沙源治理、嵩山风景区等生态旅游建设5680万元,郑州师专等院校建设6530万元,医院等公共卫生建设1320万元,五龙口污水处理厂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3200万元。一批社会公益项目的投入使用,发挥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2)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49948万元,为预算的69.2%,增长28.29%。主要拨付郑荣集团、拖拉机厂等企业易地迁建资金17778万元及偿还世行贷款。

(3)科技三项费用支出6949万元,为预算的100%,增长51.72%。重点支持了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重点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实验室建设。

(4)农业、林业、水利和气象等部门事业费支出11096万元,为预算的100%,增长31.45%。主要安排西部山区1万个集雨节灌水窑建设资金1000万元,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等扶贫资金890万元,农业结构调整资金1320万元,环城防护林、绿色通道、治沙造林等林业建设资金2247万元,防汛抗旱、河道治理等水利建设资金1850万元。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巩固了农业基础地位。

(5)社会保障补助支出35430万元,为预算的100%,增长23.56%。重点安排养老保险基金24932万元,为全市84户国有企业1万名下岗职工发放基本生活保障金4117万元,扶持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再就业小额贷款担保资金1000万元。保障网络逐步完善,有力地推进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6)教育事业费及附加支出41536万元,为预算的99.24%,增长17.43%。重点安排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资金1000万元,新建四所高中资金5600万元,市区中小学校园网建设及教学设备购置资金2376万元,城区中小学“温暖工程”资金2535万元。保证了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改善了办学条件,促进了教育事业发展。

(7)卫生经费支出23331万元,为预算的100%,增长24.21%。 重点安排基本医疗保险资金12042万元,非典疫情防治资金3160万元,增添医院医疗设备资金1550万元,为全市115家乡镇卫生院配备救护车及B超等资金1000万元,投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试点资金724万元。改善了城乡医疗卫生条件,提高了医疗保障水平。

(8)行政管理费支出27658万元,为预算的100%,增长9.62%。保证了政权机关的正常运转。

(9)公检法司支出50195万元,为预算的98.85%,增长21.48%。确保了政法机关的职能发挥。

(10)城市维护费支出18066万元,为预算的97.77%。保障了城市基础设施的维护和正常运转。

4、基金预算支出项目完成情况

(1)工交部门基金支出8367万元,为预算的98.31%,增长35.65%。

(2)土地有偿使用支出13888万元,为预算的74.1%,增长17.25%。

(3)地方财政税费附加支出5522万元,为预算的80.36%,下降18.77%。

2003年全市财政预算执行具有几个比较突出的特点: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全市GDP达到1102.1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97.4亿元,增长2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02.3亿元,增长67.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9.9亿元,增长11.4%,与此相关的税收收入完成51.9亿元,比上年增加10亿元,增长23.88%。

——对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反应保障能力提高。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全市各级财政把保证群众生命安全作为首要职责,迅速筹集安排抗非典专项资金8200万元,实行特事特办,保证资金随用随拨,对农民和城市困难群体实行免费救治,为全市取得无非典确诊病例的显著成绩提供了财力保障。针对我市发生的严重洪涝灾害,对受灾农民减免农业税664万元,筹集救灾专项资金1500万元,保障了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维护了农村的稳定,促进了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

——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取得新突破。扩大部门预算改革范围,市级预算单位全部实行部门预算改革,7个县(市)区进行了改革试点。积极稳妥地推进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市级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全面启动, 4个县(市)区进行了国库集中支付试点。建立政府采购中心,实现了政府采购的管办分离。深化了“收支两条线”改革,逐步实现收支脱钩。“金财工程”建设进展迅速,财政、税务、国库、银行联网系统建成开通。财政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二、五年来全市财政工作的回顾

过去的五年,全市各级财政部门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建设稳固、平衡、保障有力的地方财政为目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拓创新,扎实工作,财政改革与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一)财政收支规模稳步扩大,财政实力显著增强。5年来,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全市各级财税部门加强收入征管,财政收入大幅增加,财政实力迅速壮大。2003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72.5亿元,较1998年的34.2亿元增加38.3亿元,增长1.1倍,年均增长18.73%。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由1998年的14.22%提高到2003年的18.5%。2003年全市地方财政支出完成90.3亿元,比1998年的36.2亿元增加54.1亿元,增长1.5倍,年均增长20.08%。这五年是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收支增加最多的时期,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各级财政部门坚持从经济到财政的理念,5年来,争取国债资金13.2亿元,建设国债项目188个;安排企业易地迁建资金、技术改造、财政贴息等资金7.3亿元;加快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分离国有企业所办中小学支出1.2亿元,减轻了企业负担。通过综合运用国债、税收、财政贴息、转移支付、补贴等财税杠杆,充分发挥财税政策“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有效地支持了国有企业改革,推动了优势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外向型经济加快发展,促进了城乡和县域经济协调发展。

(三)调整优化支出结构,财政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农业投入不断加大, 5年来全市财政用于农业支出17.9亿元,年均增长22.31%。加大扶贫工作力度,10.5万人脱贫解困。支持建造集雨节灌水窖5.1万个,较好地解决了农村缺水地区生产生活用水问题。建设都市化现代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进行风沙源治理、绿色通道建设,保护改善生态环境。这些举措的实施,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社会保障支出快速增长,5年来累计安排社会保障及抚恤支出22亿元,年均增长44.82%。做好“两个确保”和 “低保”工作,建立和实施了农村特困户救助制度,对低保家庭实行廉租房和就医上学补助制度。推进了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试点。建立就业再就业服务体系,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促进再就业工作。建立了与现阶段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范围逐步扩大,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教育科技投入大幅增加, 5年来,全市用于教育、科技方面的支出分别达到52.3亿元和4.4亿元,年均增长18.79%和31.93%。建立和完善了“保工资、保运转、保安全”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市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设备水平显著提高,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办学能力不断增强,支持了科技研发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推动了科教兴郑战略的实施。

(四)扩大城建资金筹资规模,加快城市建设步伐。积极贯彻建设大郑州战略, 5年来财政部门组织筹集城建资金89.1亿元。新建改建了紫荆广场、经纬广场、环城快速路、紫荆山路、二七广场、夜景照明、王新庄污水处理厂等一大批城建重点工程,推进了中心城区保护改造和郑东新区建设。城市功能显著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加快了我市建设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进程。

(五)深化财政改革,公共财政框架基本建立。预算内外资金统筹使用,资金使用效益大大提升;预算编制趋于准确、科学、规范,财政预算实现了公开、公正、透明;财政资金支付方式发生根本性改变,支付效率明显提高,实现了财政管理方式的重大转变,财政运行机制日趋完善,初步建立了规范的公共财政体系。县(市)区级公共财政改革正在稳步推进。

(六)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农民负担明显减轻。2002年我市进行了农村税费改革,规范了国家与农民的分配关系,遏制了农村“三乱”,农民负担明显减轻,与改革前的2001年相比,农民负担平均减轻34.6%,人均减负20.4元。农村税费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对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和农业发展具有长远意义。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全市财政在改革中快速发展,财政职能得到较好发挥,这是全市各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和人大、政协监督指导的结果,是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的结果。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市财政仍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财政分配体制不尽完善,不利于调动市区两级发展经济的积极性;部分县(市)区债务负担重,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任务艰巨;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拉大;资金不足与浪费并存,财政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三、2004年全市财政预算草案

2004年我市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这将为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农业税税率降低、新的出口退税政策以及增人增资等减收增支因素明显。综合考虑以上因素,2004年全市财政工作和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把发展作为财政工作第一要务,运用财政手段支持经济发展,大力开展增收节支,优化支出结构,增强财政保障能力,不断深化财政改革,完善公共财政管理制度,确保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安全和有效,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 2004年全市和市本级财政收支预算的安排意见如下:

(一)全市财政收支预算草案

1、财政收入。全市财政收入安排100.8亿元(含省体制调整下放收入规模),按可比口径增长14.5%。

2、财政支出。全市可供安排支出的财力为92.2亿元,按可比口径比2003年预算增长14.1%。

全市财政收支增长比例的预期目标是指导性的,各县(市)区要根据本地实际,按照《预算法》的要求,参照全市财政收支预算安排的原则妥善安排,要坚持量入为出,自求平衡,不打赤字预算。财政收支预算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后,要严格按预算执行。

(二)2004年市本级财政预算草案

1、财政收入。2004年市本级财政收入预算安排394451万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实际增长12%。其中:

一般预算收入353836万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实际增长12%。主要收入项目是:

(1)工商税收入214302万元,增长10.53%。

(2)契税收入18000万元,下降21.93%。

(3)企业所得税收入14734万元(地方40%部分),增长16.35%。

(4)教育费附加收入15502万元,增长14%。

(5)排污费收入4663万元,增长12.12%。

基金预算收入40615万元,比上年实际增长12%。主要收入项目是:

(1)工交部门基金收入8020万元,下降3.99%。

(2)土地有偿使用收入21133万元,增长29.22%。

(3)地方财政税费附加收入7324万元,增长12%。

2、财政支出。2004年市本级可供安排支出的财力为427543万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预算安排增长11.56%。其中:

一般预算支出安排386928万元,比上年预算增长11.63%。主要支出项目是:

(1)社会事业基本建设支出15000万元,增长50%。重点安排了风沙源治理、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建设资金。

(2)企业挖潜改造支出51792万元,增长6.09%。重点安排注入易地迁建企业国家资本金、企业发展、招商奖励资金以及偿还世行贷款。

(3)科技三项费用支出3606万元,增长16.1%。

(4)农业、林业、水利和气象等部门事业费支出22686万元,增长17.26%。重点安排集雨节灌水窖建设资金1100万元,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资金1820万元,绿色通道、环城防护林、平原绿化资金2187万元,水库除险加固、河道治理、水土保持等资金2811万元。

(5)教育事业费及附加支出54058万元,增长16.35%。重点安排新建学校资金7500万元,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资金1500万元,教学设备购置资金4500万元,新建学校基本建设贷款贴息资金2170万元,贫困家庭子女上学救助等资金738万元。

 (6)卫生经费支出21566万元,增长12.33%。重点安排社会医疗保险金12600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低保人员就医补助等资金1100万元,疾病防治、医疗设备购置等资金2243万元。

(7)社会保障补助支出8954万元,增长29.22%。重点安排养老保险基金1900万元,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生活费1000万元,为下岗职工提供小额贷款担保资金1000万元,再就业补助资金1000万元。

(8)行政管理费支出25336万元,增长8.06%。

(9)公检法司支出44546万元,增长10.41%。

(10)按《预算法》规定安排预备费10000万元。

基金预算支出安排40615万元,比上年预算增长11.22%。主要支出项目是:

(1)工交部门基金支出8020万元,下降3.99%。

(2)土地有偿使用支出21133万元,增长12.75%。

(3)地方财政税费附加支出7324万元,增长12%。

2004年市级新增财力主要用于安排增加工资以及科技、教育、农业支出按法定比例增长和增加社会保障支出的需要。预算经人大批准后,各部门要严格执行《预算法》和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市本级预算监督审查的决定》,强化收支管理,同时要厉行节约,坚决制止铺张浪费,深挖内部节支潜力,确保预算平稳运行。

四、明确目标,狠抓落实,努力完成今年各项财政工作任务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结合我市经济和财政发展实际,2004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全市财政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做大财政收入“蛋糕”,增强地方财政保障能力;提高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和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增强财政运行质量;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财政供养人员管理体制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健全收入激励和支出约束机制;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财政管理制度改革,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水平;认真履行公共财政职能,确保政权机关运转和各项重点支出需要。上述思路,核心是贯彻全面、持续和可协调发展观,把发展作为贯穿财政工作始终的主线,并在工作中认真把握,在改革中不断探索,在发展中逐步完善。

围绕上述思路,2004年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大对经济发展支持力度,做大经济和财政“蛋糕”。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调整和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县(市)区加快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加快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减轻国有企业负担。实施工业重点技改项目奖励贴息制度,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加大科技投入,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发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作用,支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落实有关财税扶持政策,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发展。

(二)强化财政收入征管,提高财政收入质量。改进和加强日常征管,实现稳定增长、均衡入库。坚持依法治税,强化征管稽查,抓住重点税源,开辟新增税源,管好零星税源,使财政收入规模与经济发展相适应,逐步提高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努力提高财政收入质量,应收尽收,不收过头税,严禁虚收空转。

(三)加强支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从严控制会议、招待、出国考察等支出,保证农业、教育、科技、社保、文化、卫生、城建等重点支出需要。把握好支出进度,加快支出项目确定和资金拨付,尽可能实现当年安排的支出当年发挥效益。探索建立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制度,选择部分专项支出进行绩效评价。进一步加强财政投资评审工作,逐步实现政府投资重点项目评审制度化。加强社会保障、救灾、化解金融风险借款以及“三农”等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确保专款专用。加强会计执法检查,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严格执行有关预算监督的法规条例,强化预算监督。

(四)增加财政涉农投入,支持解决“三农”问题。根据中央和省里部署,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全市所有贫困村免征农业税,全市农业税税率平均降低3个百分点,五年内逐步取消农业税。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落实好对农民直接补贴政策,保证种粮农民受益。增加对农民工技能培训支出,促进劳务输出。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确保教师工资发放,加快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步伐。健全对农村特困户的生活保障机制,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农村医疗卫生投入,进一步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

(五)深化财政改革,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完善市级管理制度,加快推进县(市)区部门预算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扩大试点范围。加强政府采购工作,不断扩大政府采购规模。进一步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实行收支脱钩。继续推进“金财工程”建设,完善全市财政信息网络系统。做好财政体制调整工作,确保新体制的平稳运行。

(六)建立债务偿还机制,努力实现财政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增加我市经济建设资金来源。加强外债项目可行性论证,评估还贷能力,防范债务风险。到期债务纳入预算,建立偿债准备金。加大金融风险单位的资产清收变现力度,保护存款人利益,减轻政府兑付压力。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