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郑州市财政局网站!
关于郑州市2005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6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来源:郑州市财政局   时间:2009-09-30 00:00

——2006年2月25日在郑州市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一、2005年全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及“十五”期间财政工作回顾
  2005年,全市财政工作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各级人大、政协的监督指导下,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财政收支实现新突破,预算执行情况良好。
  (一)全市财政收支情况
  市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2005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预算为1308000万元,经各县(市)区人代会批准,正式上报汇总的全市财政收入预算为1303273万元,全年实际完成1510269万元,为预算的115.88%,按可比口径增长30.73%。
  2005年全市财政支出预算为1258000万元,后经各县(市)区人代会批准,正式上报汇总的全市财政支出预算为1241457万元,加上省追加支出指标、当年收入超收安排和2004年结转项目资金等,全市财政支出预算调整为1724854万元,全年实际支出1540243万元,为预算的89.3%,按可比口径增长20.83%。
按财政体制算账,全市当年实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全市主要收支项目完成情况:
  1.收入项目完成情况:
(1)工商税收入789859万元,为预算的103.99%,增长21.33%。
(2)企业所得税收入146862万元,为预算的115.13%,增长33.63%。
(3)契税收入67194万元,为预算的148.55%,增长32.73%。
(4)教育费附加收入30365万元,为预算的99.69%,增长18.2%。
(5)土地有偿使用收入122923万元,为预算的139.93%,增长69.79%。
  2.支出项目完成情况:
(1)基本建设支出165878万元,为预算的94.22%,增长39.95%。
(2)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101830万元,为预算的67.49%,增长4.17%。
(3)科技三项费用支出21257万元,为预算的99.92%,增长28.55%。
(4)农业、林业、水利和气象等部门支出56464万元,为预算的93.42%,增长22.1%。
(5)社会保障补助支出74447万元,为预算的93.03%,增长24.49%。
(6)教育及附加支出213257万元,为预算的96.01%,增长22.47%。
(7)医疗卫生经费支出55748万元,为预算的97.26%,增长23.38%。
(8)行政管理费支出172864万元,为预算的98.07%,增长13.43%。
(9)公检法司支出103041万元,为预算的98.54%,增长20.09%。
(10)土地有偿使用支出121171万元,为预算的88.36%,增长61.42%。
  (二)市本级财政收支情况
  市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2005年市本级财政收入预算为692639万元,全年实际完成783345万元,为预算的113.1%,按可比口径增长24.75%。其中:
一般预算收入安排617605万元,实际完成677353万元,为预算的109.67%,增长20.76%。
基金预算收入安排75034万元,实际完成105992万元,为预算的141.26%,增长58.21%。
  市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2005年市本级财政支出预算为568658万元,加上省追加支出指标、当年超收安排和2004年结转项目资金等,市本级财政支出预算调整为792338万元,全年实际支出650566万元,为预算的82.11%,按可比口径增长20.75%。其中:
一般预算支出安排668435万元,全年实际支出543004万元,为预算的81.24%,增长13.82%。
基金预算支出安排123903万元,全年实际支出107562万元,为预算的86.81%,增长71.76%。
  2005年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677353万元,减去体制结算上解资金等8759万元,可用财力668594万元,减去财政支出和结转下年使用资金668435万元,当年净结余159万元,加上上年滚存赤字7118万元(主要是财政部扣中原制药厂欠世界银行贷款及偿还化解地方金融风险贷款),市本级滚存赤字为6959万元。市本级财政当年实现了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市本级基金预算收入105992万元,加上省追加支出和上年结转项目资金等17911万元,当年可用财力123903万元,减去基金预算支出和结转下年支出123903万元,市本级滚存净结余为零。
  市本级主要收支项目完成情况
  1.收入项目完成情况
(1)工商税收入351391万元,为预算的98.37%,增长12.33%。
(2)企业所得税收入85891万元,为预算的111.31%,增长25.78%。
(3)契税收入48000万元,为预算的137.14%,增长19.77%。
(4)教育费附加收入16341万元,为预算的101.62%,增长18.81%。
(5)土地有偿使用收入86033万元,为预算的176.1%,增长97.23%。
  2.支出项目完成情况
(1)基本建设支出53625万元,为预算的89.38%,增长5.09%。主要用于森林生态城、黄河风景区等农业、生态和旅游建设12400万元,市属高校、市区22所中小学校、青少年宫、郑州歌舞剧院等教育文化建设10480万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备医院病房楼建设等3674万元,科技强警示范城建设4000万元等。
(2)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90052万元,为预算的64.74%,下降3.76%。主要拨付改制企业易地迁建、技术改造、职工身份置换等资金57656万元及偿还债务等。
(3)科技三项费用支出8462万元,为预算的100%,增长27.19%。重点支持了生物工程、制造业信息化、重点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实验室建设及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
(4)农业、林业、水利和气象等部门支出12927万元,为预算的92.8%,增长16.7%。主要拨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奖励及贴息等农业结构调整资金3300万元,集雨节灌水窖、沼气工程、安全饮水、农民购买农机具补贴、良种补贴等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资金3110万元,水利设施建设、河道治理、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054万元。
(5)社会保障补助支出49107万元,为预算的98.02%,增长24.05%。主要拨付养老保险基金26439万元,扶持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再就业资金9664万元,拨付企业退休退职人员地区差6133万元。
(6)教育及附加支出84470万元,为预算的92.56%,增长17.14%。重点用于市属高校、市区中小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及贷款贴息22598万元,新建四所高中购置教学设备3000万元,第九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2340万元,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1378万元,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652万元。
(7)卫生经费支出27123万元,为预算的94.9%,增长14.69%。 主要拨付基本医疗保险资金16783万元,购置医疗卫生设备、乡镇卫生院结核病防治网络直报系统及痰检室建设等资金3013万元,解决医院救治“三无”人员医疗费、计划免疫接种、艾滋病防治等资金1013万元。
(8)行政管理费支出38908万元,为预算的94.23%,增长11.08%。
(9)公检法司支出60536万元,为预算的97.66%,增长16.59%。
(10)土地有偿使用支出71455万元,为预算的87.21%,增长80.34%。
  2005年全市财政预算执行的特点和主要工作是:
  ——着力做大经济财政蛋糕,财政收入迈上新台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综合运用各种财税手段,支持了企业改制、企业分离办社会、招商引资、优势产业以及物流、会展、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全市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全市各级财税部门抓住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有利时机,依法组织财政收入,不断提高征管水平,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主体税种收入完成708916万元,增收139345万元,增长24.43%;同时深挖小税增收潜力,契税、土地增值税等小税完成82803万元,增收24462万元,增长41.93%。进一步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国有资产经营收益等非税收入完成505740万元,增收104875万元,增长44.14%。全市财政实力的不断壮大,为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财力保障。
  ——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农民得到更多实惠。对全市农民实行“一免三补”政策,全市免征农业税9238万元,实现种地农民零税负,发放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5357万元,全市农民减负增收14595万元;落实资金13760万元,解决了41个重污染村饮用水安全问题,建设集雨节灌水窖1万个,新建沼气池2.4万个,新铺乡村柏油路491公里,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同时,筹措资金3495万元,对全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实施“两免一补”,全市近10万名农村贫困学生受益;投资3367万元完成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项目167个,消除农村中小学危房面积10.9万平方米。筹措资金2255万元用于7家示范乡镇卫生院建设和9家乡镇卫生院改造,市级投入资金456万元在新郑市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该市45.6万农民享受到合作医疗带来的好处。筹措资金3371万元,为6.3万农民发放了低保金,率先在全省建立农村低保制度,拨付五保户供养经费1452万元,建立了农村医疗救助基金,将农民纳入了社会保障范围,初步建立了农村社会救助体系。投入资金404万元,培训农民工1.35万人,促进了劳务经济发展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财政支农投入的大幅增加,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推动了城乡协调发展。
  ——大力支持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全年共拨付企业离退休职工养老金19.5亿元、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3329万元、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7732万元,拨付再就业资金11841万元,全面落实了“两个确保”和城市低保政策,促进了再就业工作开展。拨付资金6983万元,为破产、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办理了大病医疗统筹,解决了困难企业离休干部医疗费和企业军转干部生活困难补助问题。市财政拨付资金16000万元,支持了市属高校及22所中小学的建设;拨付资金1147万元,解决了城镇贫困家庭子女入学问题;拨付资金4768万元,为市直中小学购置了教学设备及图书、器材。拨付资金1886万元打造了“风中少林”等文化精品工程,大力支持了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全市安排资金58939万元,从财力上保障了省、市政府承诺为民办十件实事的落实,促进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深化财政改革,加强财政资金监督管理。各县(市)区部门预算改革进一步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政府采购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收支两条线”管理进一步完善,“乡财县管”改革全面启动。安排乡镇机构改革资金7085万元,支持和推动了全市乡镇机构改革顺利实施。加强资金跟踪问效,积极开展财政绩效评价,对风沙源治理等重大支出项目进行了跟踪监督。大力推进财政投资评审工作,完成评审项目135个,审查资金155175万元,审减26757万元,有效节约了财政资金。财政资金事前审核、事中监控力度加大,财政监督机制日益健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2005年财政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使我市财政工作在“十五”期间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全市财政实力显著增强。
  ——5年来,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累计完成452.5亿元,年均增长24.93%,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占全省的比重由2001年的19.41%提高到2005年的25.33%;全市地方财政支出累计完成501.8亿元,年均增长24.68%。这5年是分税制改革以来财政收支增加最多的时期,为各项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财力保障。
  ——5年来,用于支持经济发展的资金达到40.1亿元,通过综合运用国债、财政贴息、补贴等财税杠杆,充分发挥财税政策“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建设国债项目900个,支持了企业易地迁建、技术改造、职工身份置换,加快了国有企业改革,推动了优势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外向型经济加快发展。
  ——5年来,全市用于农业支出21.1亿元,年均增长21.31%,实现了6万人脱贫解困,解决了6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建造集雨节灌水窖3.5万个,建设沼气池2.4万座,扶持农业产业化项目124个,绿化造林79.37万亩,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保护了生态环境。为减轻农民负担,从2002年开始实施了农村税费改革,到2005年全部免征了农业税,与改革前的2001年相比,全市农民累计减负3.7亿元。
  ——5年来,全市用于教育、科技方面的支出分别达72.5亿元和7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1.46%和24.38%。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得到较好保障,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按时发放,改造了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支持了市属高校新校区建设、新建4所高中和22所中小学,加快了高新技术产业化,推动了科教兴郑战略的实施。
  ——5年来,全市用于社会保障及抚恤支出35.4亿元,年均增长24.81%,稳步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了与现阶段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5年来,全市财政部门筹集资金309.8亿元用于城市建设,推动了中心城区保护改造、郑东新区规划建设,加快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步伐,城市形象得到显著提升。
  ——5年来,市直及所有县(市)区全部推行了部门预算,预算内外资金统筹使用,财政资金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规模不断扩大,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调整和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财政运行机制日趋完善。
  ——5年来,市财政累计投入资金19.1亿元,确保了每年政府承诺为民办十件实事的落实。
  尽管如此,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全市财政改革与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全市财政收入在全省的比重仍有待提高,财政首位度仍需加强;财政支出“越位”与“缺位”并存,资金不足与浪费并存,财政管理制度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部分县(市)政府债务沉重,偿还债务已对预算执行造成较大冲击,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的任务比较艰巨。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采取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2006年全市财政预算草案
  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全市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财政收入具备稳定增长的基础。但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落实就业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以及因企业改制基本完成国有资产经营收益下降等因素将影响财政收入的增长。从财政支出方面看,支持“三农”、教育、科学、卫生等事业发展,支持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改革和发展,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增加企业离退休人员地区差和企业移交学校离退休人员工资差补助,都将大幅增加支出,因此,财政收支矛盾依然较为突出。
  根据对2006年经济财政形势的分析,编制2006年预算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继续落实稳健的财政政策,依法加强收入征管,不断壮大财政实力;着力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切实保障重点支出需要;着力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顺利实现“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
按照上述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2006年全市和市本级财政收支预算的安排意见如下:
  (一)全市财政收支预算草案
  1.财政收入。全市财政收入安排173.6亿元,比上年实际增长15%。
  2.财政支出。全市可供安排支出的财力为169.2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14.1%。
全市财政收支增长比例的预期目标是指导性的,各县(市)区要根据实际,科学预测收入形势,妥善安排本级收入预算,把握好支出结构,坚持量入为出,自求平衡,自觉接受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对本级预决算的监督。财政收支预算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后,要严格按预算执行。
  (二)2006年市本级财政预算草案
  1.财政收入。2006年市本级财政收入预算安排830317万元,比上年实际增长6%。其中:
一般预算收入717969万元,比上年实际增长6%;基金预算收入112348万元,比上年实际增长6%。主要收入项目是:
(1)工商税收入382884万元,增长8.96%。
(2)企业所得税收入96562万元,增长12.42%。
(3)契税收入52800万元,增长10%。
(4)教育费附加收入18493万元,增长13.17%。
(5)土地有偿使用收入96975万元,增长12.72%。
  2.财政支出。2006年市本级可供安排支出的财力为685265万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13.73%。其中:
一般预算支出安排572617万元,比上年增长8.26%;基金预算支出安排112648万元,比上年增长49.57%。主要支出项目是:
(1)基本建设支出35000万元,增长16.67%。重点安排了教育、文化、卫生、森林生态城、旅游等建设资金。
(2)企业挖潜改造支出102756万元,下降1.45%。重点安排企业改制、企业发展、招商引资奖励以及偿还债务。
(3)科技三项费用支出6871万元,增长39.29%。
(4)农业、林业、水利和气象等部门支出21723万元,增长19.17%。重点安排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资金2350万元,集雨节灌水窖、沼气工程建设、农村安全饮用水2600万元,绿色通道资金1356万元,水库除险加固维护、节水灌溉、抗旱、防汛水土保持等资金2810万元。
(5)教育及附加支出108756万元,增长15.93%。重点安排新建和改扩建学校建设及贷款贴息资金12600万元,教学设备购置、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补助资金4326万元,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和中小学卫生室建设、城镇贫困家庭子女上学救助等资金1040万元。
(6)医疗卫生支出26579万元,增长9.76%。重点安排社会医疗保险金等10526万元,乡镇卫生院改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资金2500万元。
(7)社会保障补助支出9120万元,增长12.37%。重点安排困难企业离退休人员地区差、移交学校离退休教师工资差补助资金4000万元,再就业补助资金1000万元。
(8)行政管理费支出34832万元,增长7.42%。
(9)公检法司支出57254万元,增长10.56%。
(10)按《预算法》规定安排预备费12000万元。
  2006年,市级新增财力主要用于安排人员、公用经费增加和农业、教育、科技等法定及重点支出增长,各部门要严格执行部门预算,不得随意追加、调整预算,自觉维护预算的严肃性。财政部门要严格执行《预算法》,积极主动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对预算的监督审查,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加强监督,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三、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努力完成今年各项财政工作任务
  2006年,全市各级财政部门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财政工作全局,在做大经济财政“蛋糕”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加强管理,深化改革,努力开创财政工作新局面。
  1、牢固树立经济财政观,进一步加大对经济发展支持力度。 综合运用各项财税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大力支持我市优势行业和重点产业发展,支持重点企业做大做强。加大科技投入,支持重点企业与省内外高校联合建立研发中心,促进产学研结合,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建立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投入和成果奖励机制,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推动连锁业、物流业、会展业加快发展。安排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带动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落实重点旅游项目扶持政策,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充分发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作用,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导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加大对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投入,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进一步落实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2、做好组织收入工作,确保收入快速稳定增长。坚持依法治税,加强重点税源控管,挖掘小税增收潜力,清理到期税收优惠政策,严格控制减免税,坚决制止和纠正擅自出台“先征后返”等变相减免税政策,打击骗取税收优惠行为,加大征管稽查力度,减少收入流失。强化非税收入征管,规范国有资产经营收益、行政性收费收入、政府性基金的监缴,确保应收尽收。努力提高财政收入质量,保持收入稳定增长、均衡入库。
  3、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对农民实施“一免三补”政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沼气推广和安全饮用水工程投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大扶贫投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投入,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落实免征农业税的配套措施,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完善以县为主的村级经费管理体制,保证村级组织正常运转。足额安排五保户供养经费,实现应保尽保。实行行政事业单位“编制实名制”,落实乡镇分流人员补贴及相关政策,巩固乡镇机构改革成果。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加快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让公共财政阳光照耀农村。
  4、加大对社会保障和重点事业投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以人为本,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扩大公共财政覆盖面,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落实公务员职级工资制度改革政策,保证省、市2006年承诺为民办实事所需财政资金。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对困难群体的保障水平,实现应保尽保。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小额贷款、税费减免等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增加再就业资金投入。完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加大财政投入,进一步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全面实施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改善低收入群体就医条件。增加公共卫生事业投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和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增加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投入,2006年起,环保机构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排污费收入全部用于环境污染防治;认真落实退耕还林补助政策,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安全生产投入,特别是做好煤炭生产安全费用筹措工作。
  5、积极筹措城建资金,为城建项目实施提供资金支持。完善征管措施,提高征管水平,实现城建非税收入应收尽收;加大城建资金筹资力度,拓宽融资渠道,扩大筹资规模,确保市政府已下达的城建计划项目实施资金需要,促进各项工程顺利实施。
  6、加强预算管理与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降低政府运行成本,严禁铺张浪费,控制预算追加,维护部门预算的严肃性。强化政府投资评审职能,扩大评审范围,切实提高投资评审质量。积极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绩效评价制度体系。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财政监督约束机制。强化依法行政、依法理财意识,自觉接受人大和有关部门对财政预算的监督检查。
  7、全面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财政工作水平。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倡导学习之风,建立学习型机关。加强行风建设,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建立服务型机关。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廉洁从政。强化求真务实之风,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素质,全面促进依法理财、依法行政,努力建设一支勤政为民、廉洁高效的财政干部队伍,为群众多办事、办实事、办好事。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