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郑州市财政局网站!
关于2005年财政决算和2006年1-6月份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来源:郑州市财政局   时间:2009-09-30 00:00

——2006年8月23日在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

     一、2005年财政决算情况
2005年,我市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财政收支双双迈上新台阶,财政决算情况良好。
    (一)全市财政决算情况
    市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2005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预算为1308000万元,经各县(市)区人代会批准,正式上报汇总的全市财政收入预算为1303273万元。全年实际完成1510269万元,为年度预算的115.9%,比上年增长30.7%。
    2005年,全市财政支出预算为1258000万元,后经各县(市)区人代会批准,正式上报汇总的全市支出预算为1241457万元,加上2004年结转项目资金和省追加支出指标以及当年收入超(短)收安排,全市支出预算调整为1724712万元。全年实际支出1540243万元,为预算的89.3%,比上年增长20.8%。
    从决算汇总结果来看,2005年全市预算执行情况是好的。但由于省财政厅批复决算时,对我市拖欠的中央专项借款、外国政府贷款、国债转贷等实施扣款造成全市财政当年净结余由22457万元减少为7047万元,加上上年财政滚存净赤字27877万元,当年滚存净赤字20830万元,巩义市、荥阳市、新密市、中原区等4县(市)区出现赤字。
    (二)2005年市本级财政决算情况
    市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2005年市本级收入预算为692639万元。全年实际完成783345万元,为预算的113.1%,比上年增长24.8%,其中:
一般收入预算为617605万元,实际完成677353万元,为预算的109.7%,增长20.8%。
基金收入预算为75034万元,实际完成105992万元,为预算的141.3%,增长58.2%。
市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2005年市本级财政支出预算为568658万元,加上2004年结转项目资金、当年超(短)收安排和省追加支出指标,市本级支出预算调整为792196万元。全年实际支出650566万元,为预算的82.1%(主要是易地迁建企业及省专项资金按进度拨付,结转下年使用),按可比口径(下同)比上年增长20.8%。其中:
一般支出预算为668293万元,实际支出543004万元,为预算的81.3%,增长13.8%。
基金支出预算为123903万元,实际完成107562万元,为预算的86.8%,增长71.8%。
2005年,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677353万元,减去体制上解等116617万元,可用财力560736万元,减去当年支出和结转下年使用资金560654万元,当年净结余82万元,加上上年滚存赤字7118万元(主要是财政部扣中原制药厂欠世界银行贷款),市本级滚存净赤字7036万元。
市本级基金预算收入105992万元,加上上年结转项目资金、调入资金、省追加支出等资金17911万元,当年可用财力123903万元,减去当年支出和结转下年支出123903万元,市本级滚存净结余为零。
(三)2005年市本级超收安排使用情况
2005年,市本级决算收入比年初预算超收90706万元,按现行体制算账,财力超收86815万元。本年超收主要用于安排法定支出、社会保障、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点项目等支出。具体如下:
1、用于改制企业职工身份置换等资金22640万元。
2、用于农业路立交桥、未来大道改造、城市建设综合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0958万元。
3、用于市区22所中小学建设等社会公益事业发展资金11386万元。
4、用于企业移交学校离退休教师、企业离退休人员工资补差及铁路移交学校办学经费11336万元。
5、用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安全饮水配套、农业综合开发、良种补贴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3185万元。
6、用于乡镇机构改革补助资金1766万元。
7、用于政权机关建设等其他方面支出5544万元。
市审计局对2005年市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后,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我们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整改和纠正。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制度,深化改革,加强监督,推进财政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二、2006年1-6月份全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一)全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市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2006年全市财政收入预算为1736000万元,后经各县(市)区人代会批准,正式上报汇总的全市财政收入预算为1657956万元。上半年实际完成1036694万元,为预算的62.5%,增长42.6%。
市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2006年全市财政支出预算为1692000万元,后经各县(市)区人代会批准,正式上报汇总的全市财政支出预算为1714559万元,加上上年结转项目资金和省追加支出指标,全市财政支出预算调整为1801890万元。上半年实际支出842302万元,为预算的46.8%,增长38.7%。
(二)市本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市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2006年市本级财政收入预算为830317万元。上半年实际完成502679万元,为预算的60.5%,增长33.7%,其中:
市本级一般收入预算为717969万元,实际完成408262万元,为预算的56.9%,增长18.2%。主要收入项目完成情况是:
1、税收收入完成329121万元,为预算的61.8%,增长31.4%。其中:
①增值税完成37894万元,为预算的54.7%,增长22.9%。
②营业税完成128121万元,为预算的50.7%,增长12.9%。③企业所得税完成90480万元,为预算的93.7%,增长83.1%。
④契税完成29390万元,为预算的55.7%,增长27.8%。
2、非税收入完成79141万元,为预算的42.6%,下降16.6%。其中:
①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完成26492万元,为预算的39.8%,下降22.5%。
②教育费附加收入完成10249万元,为预算的55.4%,增长30.9%。
③排污费收入完成1964万元,为预算的98.2%,增长10.2%。
市本级基金收入预算为112348万元,实际完成94417万元,为预算的84%,增长2.1倍。主要项目完成情况是:
1、工业交通部门基金收入完成2920万元,为预算的48.3%,增长86.2%。
2、土地有偿使用收入完成85290万元,为预算的87.9%,增长2.3倍。
3、政府性住房基金收入完成2308万元,为预算的111.1%,增长1.6倍。
市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2006年市本级财政支出预算为685265万元,县(市)区正式预算上报汇总后,市本级财政支出预算调整为692776万元,加上上年结转项目资金和省追加支出指标,市本级财政支出预算调整为805930万元。上半年实际支出325841万元,为预算的40.4%,增长26.1%,其中:
一般支出预算为694085万元,实际支出254413万元,为预算的36.7%,增长34%。主要项目完成情况是:
1、基本建设支出22398万元,为预算的41.3%,增长36.3%。
2、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41650万元,为预算的29.4%,增长92.3%。
3、科技三项费用支出4826万元,为预算的61.6%,增长76.8%。
4、农业林业水利和气象等部门支出4918万元,为预算的24.7%,增长11.4%。
5、文体科学事业费支出6140万元,为预算的43.5%,增长27.3%。
6、教育事业费及附加支出39438万元,为预算的35%,增长48.4%。
7、行政管理费支出21238万元,为预算的55.3%,增长21.4%。
8、公检法司支出28857万元,为预算的48.6%,增长14.2%。
9、社会保障补助支出20394万元,为预算的83.4%,增长16.6%。
10、城市维护费支出7545万元,为预算的35.9%,下降15.4%(主要是上年同期为加快城市建设步伐预拨资金,今年无此因素影响)。
基金支出预算为111846万元,实际支出71428万元,为预算的63.9%,增长4.1%。主要项目完成情况是:
1、工交部门基金支出7963万元,为预算的54.2%,增长94%。
2、土地有偿使用支出58213万元,为预算的70.4%,下降7.4%(主要是上年预拨资金较大,今年无此因素影响)。
今年以来,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围绕政府中心工作,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强化收入征管,确保重点支出,各项财政工作顺利推进。上半年财政预算执行呈现出四大特点:
——经济发展为财政收入的平稳较快增长奠定了基础。上半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90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20.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0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1%。在经济发展基础上,财税部门完善征管措施,依法组织收入。上半年,全市财政收入完成103.7亿元,为年度预算62.5%,实现了时间、任务双过半,财政收入在近几年快速增长的基础上,仍保持了较快增长。
——税收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拉动了财政收入增长。上半年,全市税收收入完成65.4亿元,为预算的56.7%,比同期增长31.2%,较一般预算收入23.9%提高了7.3个百分点,其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分别完成107183万元、226119万元、133576万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4%、18.3%、61.5%,上述主体税种增收额合计106615万元,占一般预算增收额162779万元的65.5%。
——财政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截至6月底,我市财政收入完成1036694万元,占GDP的比重11.5%,较上年的9.2%提高了2.3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完成653767万元,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77.5%,较上年的72.7%提高了4.8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和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同步提高,财政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
——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一是农林水等部门支出增加1578万元,增长10.4%;二是科技三项费支出增加1163万元,增长19%;三是教育事业费及附加支出增加19238万元,增长23%;四是卫生经费支出增加6463万元,增长29%;五是为确保石油价格改革补贴顺利实施,政策性补贴支出增加7594万元,增长2.7倍。
上半年,按照市委和市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要求,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创新财政支持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各级财政部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财税政策“四两拨千斤”的导向作用,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下发了《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工业企业做大做强和产业园区建设的意见》和《郑州市工业企业做大做强和产业园区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实施工业企业扶优扶强、科技创新补贴政策,加大对产业园区投入力度,引导工业企业向产业园区集中,拉长工业短腿,加快工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提高工业经济增长的整体素质和内在活力,强力提升郑州工业实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
——规范税收征管秩序,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今年以来,为促进市区企业公平竞争,为企业生产经营创造良好环境,下发了《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规范税收征管有关问题的通知》,完善连锁经营企业税收入库办法,理顺了政府间收入分配关系;明确市区范围内房地产企业和建筑安装企业税收入库办法,规范了税收属地化管理;调整各级政府间利益分配关系,促进了企业正常合理流动,优化了经济发展环境。省财政厅在全省推广了我市的做法。
——加大投入和创新力度,有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今年以来,各级财政部门把支持解决“三农”做为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顺利实施,扩大“两免一补”实施范围,兑付资金4030万元;二是全市农村全部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拨付资金4995万元;三是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对种粮农民发放粮食直接补贴和综合直补资金9372万元;四是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加强,拨付农村安全水、沼气池、集雨节灌水窖等资金2618万元。
——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积极支持跨越式发展。上半年,我们在组织财政收入的同时,积极筹措资金,保障重点项目支出需要,累计筹措资金286864万元,其中:新农村建设6529万元,生态建设工程10527万元,文化建设工程1995万元,城建资金227500万元,拨付改制企业易地迁建、技术改造、职工身份置换等资金40313万元。各项资金的及时到位,有力地支持了跨越式发展工程的顺利实施。
综合分析上半年财政运行态势,经济发展,财政增收,收支结构进一步优化,保障能力增强。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漏征漏管现象依然存在;二是政府采购规模占财政支出比例不高,各预算单位应实施政府采购项目尚未全部纳入政府采购;三是部门预算约束力不强,挤占挪用专项资金情况依然存在,财政监督仍存在薄弱环节,财政资金不足与浪费并存,违反财政财务纪律现象时有发生;四是金融风险转化为财政风险,对部分县(市)区正常预算执行造成较大冲击。
三、突出重点,增收节支,努力完成全年财政工作任务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搞好今年的财政工作意义重大。在认真分析上半年财政运行情况的基础上,我们要科学分析和预测下半年的财政经济形势,理清工作思路,不断开拓创新,大力支持经济发展,强化收入征管,确保完成全年财政收入任务;加大财政筹资力度,为市委市政府“十件实事”、城市建设和跨越式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坚持经济财政观,确保我市经济发展各项政策所需资金的落实。坚持把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努力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作为加大财政投入的重要内容。一是积极落实政策和资金,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强力推进扶优扶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产业园区建设,做大做强工业企业;二是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推动连锁业、物流业、会展业加快发展;三是安排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四是继续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鼓励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增资扩股,扩大担保规模;五是认真落实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财政政策,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
——建立税源经济体系,完善税收征管。研究制订《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税源经济体系建设,严格依法治税的通知》和《关于加强特殊行业税收征管和建立税源经济体系信息共享制度的通知》,召开全市税源经济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以税源经济体系建设为突破口,强化税收征管。一是建立国、地税之间信息联动机制,加强税收与相关经济指标的定性、定量分析,密切关注税收增长变化情况;二是建立科学、精细的税源管理模式,积极推行数字化、一体化、社会化、特色化“四化”管理,力争在税收征管上实现新的突破;三是加强财政、税务、工商等涉税信息部门信息资源整合,为税源经济建设搭建涉税信息共享平台,提高征管质量;四是建立和完善协税护税网络,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税收的良好氛围。
——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确保各项重点支出需要。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要求,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大力压缩非必需一般性支出,严禁铺张浪费,使有限资金及时发挥效益。一是积极筹措资金,认真落实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政策,推进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二是积极支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和农村综合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长效保障机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是增加社会保障和就业投入,落实好“两个确保”和城乡低保,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符合我市实际的社会保障体系;四是为城市建设和跨越式发展以及市委市政府“十件实事”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证。
——大力推进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确保各项政策按时到位。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从2006年7月1日起,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一是实行国家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公务员工资制度;二是改革和完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三是合理调整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待遇;四是适当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有关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移交政府安置的军队离退休干部待遇标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标准等;五是积极稳妥推进规范津贴补贴工作,分步解决同级政府不同部门间津贴补贴水平差距过大问题,逐步建立规范的公务员收入分配制度。
——加强财政监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自觉接受人大和审计等部门监督,严格预算执行,加强和规范财政支出管理。一是细化预算编制,制定科学的定额标准,完善财政项目库,严格预算约束;二是建立健全财政支出动态监控体系,加强预算执行监督;三是建立以先评审后预算、先评审后采购、先评审后拨付的投资评审机制,发挥财政投资评审作用,提高投资评审质量;四是实行专项资金跟踪问效制度,开展绩效评价,健全财政监管机制;五是开展涉农资金使用情况专项检查,努力把实事办好办实,让农民真正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