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郑州市财政局网站!
关于郑州市2006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7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来源:郑州市财政局   时间:2009-09-30 00:00

——2007年2月3日在郑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一、2006年全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6年,全市财政工作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各级人大、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我市跨越式发展战略,强化收入征管,保障重点支出,财政收支规模再上新台阶,预算执行情况良好。
  (一)全市财政收支情况
  市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2006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预算为1736000万元,经各县(市)区人代会批准,正式上报汇总的全市财政收入预算为1657956万元,全年实际完成2023879万元,为预算的122.07%,增长34.01%。
  2006年全市财政支出预算为1692000万元,后经各县(市)区人代会批准,正式上报汇总的全市财政支出预算为1714559万元,加上省追加支出指标、当年收入超收安排和2005年结转项目资金等,全市财政支出预算调整为2363504万元,全年实际支出2153955万元,为预算的91.13%,按可比口径增长28.81%。
按现行财政体制算账,全市当年实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全市主要收支项目完成情况:
  1.收入项目完成情况
(1)增值税收入209378万元,为预算的97.95%,增长17.35%。
(2)营业税收入487608万元,为预算的107.95%,增长27.1%。
(3)企业所得税收入217989万元,为预算的126.98%,增长48.43%。
(4)个人所得税收入70064万元,为预算的128.02%,增长8%。
(5)契税收入90463万元,为预算的131.2%,增长34.63%。
(6)教育费附加收入39249万元,为预算的111.49%,增长29.26%。
(7)土地有偿使用收入231469万元,为预算的164.67%,增长88.3%。
  2.支出项目完成情况
(1)基本建设支出216952万元,为预算的91.78%,增长30.79%。
(2)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211544万元,为预算的81.92%,增长29.18%。
(3)科技三项费用支出25051万元,为预算的98.68%,增长27.15%。
(4)农业、林业、水利和气象等部门支出69116万元,为预算的97.35%,增长28.5%。
(5)社会保障补助支出98847万元,为预算的98.71%,增长32.77%。
(6)教育及附加支出281065万元,为预算的96.68%,增长31.8%。
(7)医疗卫生经费支出72940万元,为预算的96.8%,增长30.84%。
(8)行政管理费支出210655万元,为预算的98.32%,增长21.86%。
(9)公检法司支出117400万元,为预算的95.93%,增长13.91%。
(10)土地有偿使用支出214795万元,为预算的93.26%,增长77.26%。
  (二)市本级财政收支情况
  市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2006年市本级财政收入预算为830317万元,全年实际完成957483万元,为预算的115.32%,增长23.32%。其中:
  一般预算收入安排717969万元,实际完成891646万元,为预算的124.19%,增长33%。
  基金预算收入安排112348万元,实际完成65837万元,为预算的58.6%,下降37.88%。
  市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2006年市本级财政支出预算为685265万元,加上省追加支出指标、当年超收安排和2005年结转项目资金等,市本级财政支出预算调整为1007651万元,全年实际支出839568万元,为预算的83.32%,按可比口径增长19.83%。其中:
  一般预算支出安排949290万元,全年实际支出798319万元,为预算的84.1%,增长30.44%。
  基金预算支出安排58361万元,全年实际支出41249万元,为预算的70.68%,下降61.65%。
  2006年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891646万元,加上专项结算补助等资金57634万元,可用财力949280万元,减去财政支出和结转下年使用资金949112万元,当年净结余168万元,加上上年滚存赤字7178万元(主要是财政部扣中原制药厂欠世界银行贷款及偿还化解地方金融风险贷款),市本级滚存赤字为7010万元。市本级财政当年实现了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市本级基金预算收入65837万元,减去补助下级资金等7476万元,当年可用财力58361万元,减去基金预算支出和结转下年支出58361万元,市本级滚存净结余为零。
市本级主要收支项目完成情况:
  1.收入项目完成情况
(1)增值税收入70634万元,为预算的101.94%,增长13.7%。
(2)营业税收入269829万元,为预算的106.75%,增长23.66%。
(3)企业所得税收入135268万元,为预算的140.08%,增长57.82%。
(4)个人所得税收入42752万元,为预算的166.43%,增长13.72%。
(5)契税收入62990万元,为预算的119.3%,增长31.23%。
(6)教育费附加收入20859万元,为预算的112.79%,增长27.65%。
(7)土地有偿使用收入46915万元,为预算的48.38%,下降45.47%。
  2.支出项目完成情况
(1)基本建设支出63828万元,为预算的80.08%,增长12.82%。主要用于森林生态城建设15300万元,水库除险及河道治理4477万元;郑州歌舞剧院及广电中心等文化设施建设1310万元;市区中学、技校教学楼改迁建及中学实验基地科技馆建设4830万元;矿区沉陷区补助资金3326万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备医院及病房楼建设等6109万元;新建派出所、科技强警示范城、劳教所、法院迁建等11944万元。
(2)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188293万元,为预算的80.14%,增长39.27%。主要用于改制企业异地迁建、技术改造、职工身份置换、工业结构调整配套贴息等资金161147万元及偿还债务等。
(3)科技三项费用支出11373万元,为预算的97.15%,增长27.31%。重点支持了制造业信息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等。
(4)农业、林业、水利和气象等部门支出14377万元,为预算的98.99%,增长28.19%。主要拨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奖励及贴息等农业结构调整资金2586万元,集雨节灌水窖、沼气工程、安全饮水、农民购买农机具补贴、良种补贴等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资金5974万元,水利设施建设、河道治理、节约型社会建设及示范村建设等资金4320万元。
(5)社会保障补助支出70494万元,为预算的98.65%,增长27.26%。主要拨付养老保险基金53230万元,扶持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再就业资金9622万元,拨付企业离退休军转干部生活补贴及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地区差3560万元,企业中小学离退休人员养老金补差2587万元。
(6)教育及附加支出114807万元,为预算的90.81%,增长28%。重点用于市属高校、市区中小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及改善办学条件等资金51927万元,学校建设贷款贴息3000万元,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3161万元,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2392万元。
(7)卫生经费支出27901万元,为预算的92.89%,增长26.69%。主要拨付基本医疗保险资金16461万元,购置医疗卫生设备1688万元,解决医院救治“三无”人员医疗费、计划免疫接种、补助卫生医疗机构等资金1811万元。
(8)行政管理费支出47110万元,为预算的93.92%,增长13.37%。
(9)公检法司支出66203万元,为预算的93.37%,增长14.8%。
(10)土地有偿使用支出7272万元,为预算的48.74%,下降45.5%。
  2006年财政所做主要工作是:
  ——大力支持经济发展和强化收入征管,做大经济财政“蛋糕”。各级财政部门坚持走从经济到财政的路子,充分发挥财税政策和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导向作用,出台了《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工业企业做大做强和产业园区建设的意见》,支持工业加快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强力推进税源经济体系建设,加强财政、税务、工商等涉税信息部门信息资源整合,搭建涉税信息共享平台,完善协税护税网络,加强收入征管,促进了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实现了经济发展与财政增收的良性循环。在经济发展基础上,税收收入完成129.7亿元,增长29.21%,全市15个县(市)区财政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大关,财政收入超5亿元的有10个,比2005年的7个增加了3个,其中巩义市、金水区、登封市收入超10亿元。
  ——调整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为企业生产经营创造良好环境,促进市区企业公平竞争,制定下发了《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规范纳税人税收征管有关问题的通知》,完善连锁经营企业税收入库办法,理顺了政府间收入分配关系;明确市区范围内房地产企业和建筑安装企业税收属地原则,规范了税收属地化管理;建立企业正常流动税收征管新机制,为纳税人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下放了市地税直属局征管的企业,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实现税收征管重心下移,规范了各级政府间的财政分配关系,充分调动了各级政府发展经济、培植财源的积极性,优化了经济发展环境。
  ——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我市各级财政部门把支持解决“三农”问题作为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市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逐年增加。落实各项惠农政策,促进农民减负增收。对种粮农民发放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及综合直补等资金12074万元,对退耕还林农户兑付补贴资金3921万元。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为农民办了许多实事好事。落实资金23675万元,建设集雨节灌水窖1万个,新建沼气池4万多座,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790公里,解决了101个重污染村17万人饮用水安全问题,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支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农村全面进步。2006年我市春、秋两季共资助中、小学生75.1万人次,共支出“两免一补”资金8968万元,从秋季学年开始,我市率先在全省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财政补助资金13199万元,全市所有县(市)区全部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90%的农业人口参加了合作医疗;针对农村社会保障比较薄弱的情况,安排农村低保金3796万元,将原有农村特困户全部转入农村低保,全面提高了农村低保标准,享受农村低保的总人数达到7.6万人。
  ——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我市各级财政部门在大幅增加农村社会事业投入的同时,按照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加大对社会事业和社会发展薄弱环节支持力度。大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拨付就业再就业资金15569万元,全市城镇12.5万人实现就业再就业,确保了就业再就业工作顺利进行;按时拨付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发放率达100%; 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200元提高到220元,还对年满70周岁的城市低保对象每人每月增发50元养老特别补助金,我市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加大教育、科技、文化、卫生财政支持力度。市级安排教育建设资金51927万元,用于市属高校和高中建设,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安排科技三项费用11373万元,支持了制造业信息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筹措资金3032万元,为全市103家破产、困难企业4万多名退休人员办理了大病医疗统筹;财政筹集资金10.54亿元,从财力上保障了市政府确定的“十件实事”的顺利实施。
  回顾过去的一年,全市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公共财政改革不断深化,财政管理水平有所提高,但我们还清醒地看到,全市财政发展仍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财政增收长效机制需进一步完善,收入质量需进一步提高;财政支出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对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保障力度仍需加强,支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仍很艰巨;部分县(市)政府债务沉重,偿还债务已对预算执行造成较大冲击,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的任务比较艰巨;财政资金不足与浪费并存,违反财经纪律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采取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2007年全市财政收支预算安排草案
  (一)关于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经国务院批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将于今年全面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遵循公开透明、符合国情和便于操作三项基本原则,建立包括收入分类、支出功能分类和支出经济分类在内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确保按新科目编制的预算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既让我们自己说得明白,又让一般老百姓看得懂;既要合理借鉴国际经验,又要充分考虑我国实际情况;既要充分满足管理的要求,又要尽可能简化。进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建立一套包括收入分类、支出功能分类和支出经济分类在内的完整规范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着力点在于:
  ——有利于全面、准确、清晰地反映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收支活动,合理把握财政调控力度,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运行效率。
  ——有利于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各项改革,增加预算透明度,强化财政监督,从源头上防止腐败。
  ——有利于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高效实用的财政统计分析体系,不断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二)2007年财政工作和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
  根据对2007年经济财政形势的分析,编制2007年预算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省第八次党代会和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认真贯彻稳健财政政策,狠抓增收节支,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更多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着力支持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不断完善公共财政制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更好地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和公共财政阳光;完善促进就业再就业、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财政政策,大力支持深化投资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和创新,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构建和谐郑州提供财力保障。
  (三)2007年预算安排的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科学发展”的原则。确保人员工资、规范地方津补贴和行政事业单位运转的需要。
  二是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调整优化支出结构,重点安排支持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三农”、教育、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保护等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民生事项、社会公益事业等重点支出。
  三是确保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优先保证农业、科技、教育等法定支出的需要,大力压缩会议费、招待费、差旅费、出国考察培训经费等一般性支出。
  四是完整准确反映政府收支活动的原则。进一步规范预算管理,细化预算编制,强化预算监督,按照新的政府收支科目编制2007年度预算。
  (四)2007年全市财政收入预算安排情况
  1.财政收入。全市财政收入安排233亿元,比上年实际增长15%。
  2.财政支出。全市可供安排支出的财力为228.7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14.81%。
  全市财政收支增长比例的预期目标是指导性的,各县(市)区要根据实际,科学预测收入形势,妥善安排收入预算,调整支出结构,坚持量入为出,自求平衡,自觉接受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对本级预决算的监督。财政收支预算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后严格执行。
  (五)2007年市本级财政收支预算安排情况
  1.2007年市本级财政收入安排1058754万元,增长10.5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安排980832万元,增长10%,基金预算收入安排77921万元,增长18.35%。主要收入项目安排情况是:
(1)增值税安排74344万元,增长9.5%;
(2)营业税安排307605万元,增长14%;
(3)企业所得税安排153886万元,增长13.76%;
(4)个人所得税安排49457万元,增长15.68%;
(5)契税安排69289万元,增长10%。
(6)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安排60682万元,增长29.86%。
   2.2007年市本级可供安排的支出为91.4亿元。其中:预算安排人员经费21.6亿元,公用经费2.9亿元,一般预算安排专项和事业发展支出59.1亿元;基金安排专项和事业发展支出7.8亿元。2007年一般预算支出安排情况是:
(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43351万元,增长7%。主要包括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和市直机关相关部门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专项和事业发展等支出。
(2)公共安全支出77392万元,增长8%。主要包括市公安局、市检察院、市法院、市司法局等单位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专项和事业发展等支出。
(3)教育支出143835万元,增长15%。主要项目是:改善办学条件30782万元(含教育费附加支出24268万元)、学校建设贷款贴息3534万元、新建改建学校设备及图书仪器购置2791万元、校园网建设及维护631万元、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补助及奖励1326万元、农村中小学更换课桌990万元、免除书作费及杂费补贴3182万元。
(4)科学技术支出12498万元,增长13%。其中:开发与技术研究安排10034万元,增长46.03%。
(5)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0640万元,增长10%。
(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80451万元,增长15.02%。其中:安排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49981万元、企业离退休人员地区差补助6500万元、企业移交学校离退休教师工资补差1000万元、企业离休干部住房能源补贴1382万元、企业军转干部补助2000万、就业再就业资金2000万元、退役士兵自谋职业一次性补助1190万元、农村特困人口救助1000万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500万元、失地农民补贴1220万元、在乡退伍军人生活费及医疗补助518万元。
(7)医疗卫生支出40240万元,增长22.5%。其中:安排行政事业单位医疗保险8104万元、城市居民医疗保险4000万元、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大病统筹3500万元、市属离休干部医疗补助2820万元、社区卫生服务经费1500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350万元、农村卫生院医疗设备购置和改造建设1000万元、市属医院购设备1688万元、艾滋病、鼠疫、霍乱等疾病防治经费500万元。
(8)环境保护支出7804万元,增长14.85%。其中:污染防治经费4617万元、环境监测及信息化建设351万元、环境执法检查215万元。
(9)城乡社区事务支出29478万元,增长20.62%。
(10)农林水事务支出70555万元,增长16%。其中:森林生态城25000万元;生态水系建设15000万元;沼气、集雨设施补助、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等3200万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补助、沃土工程、出口创汇农业发展基金、水利工程建设、抗旱、防汛及小农水建设、农村新型专业合作组织、扶贫开发等资金5345万元;良种补贴及农机具补贴、绿色通道占地工程补偿费等资金1756万元。
(11)交通运输支出2847万元,增长15.57%。
(12)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支出161486万元,增长76.89%。其中: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安排支出128600万元,支持企业发展、节能降耗等资金23000万元。
  三、明确任务,狠抓落实,努力完成今年各项财政工作任务
  2007年,全市各级财政部门要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积极支持跨越式发展战略实施,理清思路,突出重点,深化改革,规范管理,推进各项财政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是坚持经济财政观,提高全市财政收入质量。强力推进扶优扶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产业园区建设,支持工业企业做大做强;继续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支持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创新财政支持方式,建立企业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新机制;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推动连锁业、物流业、会展业加快发展;安排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大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投入,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认真落实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财政政策,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坚持依法治税,强化重点税源监控,完善小税种征管,开展税收政策执行情况检查,严厉打击各种偷骗逃税等违法行为,严禁收“过头税”、搞虚收空转,提高税收征管质量,促进税收经济协调增长,做大财政经济“蛋糕”,努力提高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和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二是继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继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全面推进和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积极支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加大对农村群众安全饮水、沼气等项目建设的投入力度,继续改善农民基本生活条件;扩大良种补贴规模,完善良种补贴政策,完善粮食直补和综合直补制度;加大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继续支持农业科技和农民培训工作,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试点范围;加大对农产品加工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支持力度;增加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逐步提高农业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增加农村扶贫开发投入。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预算内经常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启动农村中小学课桌椅更新工程,保障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支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着力解决农民群众“听广播难、看电视难”的问题。巩固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三是以支持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加大对社会保障和就业再就业投入,继续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各项财税扶持政策;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开展做实基本养老保险账户试点,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等各项社会保障资金监管,确保专款专用。支持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大力支持抗灾救灾,积极帮助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研究建立城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方案,完善高中、中等职业教育、高校等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着力支持解决“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面,逐步推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继续支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积极参与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积极筹措资金,落实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和规范津贴补贴政策,推进行政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四是积极筹措城建资金,支持城市化建设。继续抓好土地出让收入等城建非税收入的组织工作,争取省里批准我市市政设施配套费征收标准调整方案。充分利用各种融资手段,拓宽筹资渠道,扩大银行贷款和发行信托计划筹资规模。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加快建设现代化郑东新区;支持加大历史文化名城和文物古迹保护开发力度,加快城中村、铁路沿线、老居民区、城乡结合部、出入市口等区域的改造整治及打通断头路步伐,改善中心城区人居环境。加大财政投入,推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森林生态城建设。加强对融资资金的监督管理,减少资金使用的低效和浪费情况,确保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
  五是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使用效益。各级财政部门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施综合管理,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监管,进一步推进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今年上半年将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全面澄清行政事业单位“家底”,初步建成全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动态监管信息系统,逐步建立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机制,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使用效益。
  六是坚持依法理财,提高财政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和法治化水平。坚持依法理财,认真贯彻落实法律法规和财政财务管理制度。加强政府债务预算管理,防范和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完善结余资金管理办法,积极推进绩效考评试点。扩大政府采购规模,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加大推进专项拨款政府采购实施力度。加快推进金财工程建设,深化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决策支持和行政管理系统建设。加大财政投资评审工作力度,坚持先评审后下达资金的原则,避免财政资金的损失和浪费。加强乡村债务管理,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强化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监督,健全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检查相结合的全过程财政监督机制,重点监督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促进财政管理水平的提高。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