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郑州市财政局网站!
关于郑州市2009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0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来源:郑州市财政局   时间:2010-03-10 00:00

——2010年2月1日在郑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一、2009年全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市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财政工作面临经济运行下滑、财政增收乏力和扩内需保增长、财政支出快速增长的双重压力,收支矛盾十分突出。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各级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财政部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迎难而上,克难攻坚,强化收入征管,保障重点支出,预算执行情况好于预期。
  (一)全市财政收支情况
  按财政部规定的新统计口径,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5216929万元,较上年增长12.34%。
  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2009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算为2920000万元,后经各县(市)区人代会批准,正式上报汇总的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算为2912226万元,全年实际完成3019248万元,为预算的103.67%,增长15.95%。全市主要收入项目完成情况:
●增值税完成270294万元,为预算的88.29%,下降1.83%。
●营业税完成878453万元,为预算的106.88%,增长21.51%。
●企业所得税完成381708万元,为预算的106.04%,增长5.26%。
●个人所得税完成118480万元,为预算的102.16%,增长14.03%。
●契税完成216647万元,为预算的132.86%,增长31.48%。
●教育费附加收入完成61817万元,为预算的97.8%,增长7.63%。
●排污费收入完成9652万元,为预算的116.3%,增长18.88%。
●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完成177986万元,为预算的74.39%,增长12.65%。
  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2009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预算为2710000万元,后经各县(市)区人代会批准,正式上报汇总的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预算为2720301万元,加上省追加支出指标、当年收入超收安排和2008年结转项目资金等,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预算调整为3624608万元,全年实际支出3531201万元,为预算的97.42%,增长22.27%。全市主要支出项目完成情况:
●基本公共管理与服务支出504808万元,为预算的97.07%,增长10.17%。
●公共安全支出234020万元,为预算的97.58%,增长7.18%。
●教育支出619427万元,为预算的98.54%,增长19.73%。
●科学技术支出55183万元,为预算的99.53%,增长22.5%。
●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13743万元,为预算的95.44%,增长63.52%。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61980万元,为预算的96.44%,增长15.51%。
●医疗卫生支出215509万元,为预算的96.52%,增长26.94%。
●环境保护支出95602万元,为预算的88.66%,增长67.02%。
●城乡社区事务支出344021万元,为预算的99.4%,下降6.03%。
●农林水事务支出310152万元,为预算的97.68%,增长47.42%。
●交通运输支出87425万元,为预算的93.12%,增长226.14%。
●采掘电力信息粮油等事务支出299462万元,为预算的98.82%,增长16.82%。
  按现行财政体制算账,全市当年实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二)市本级财政收支情况
  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2009年市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算为1323200万元,全年实际完成1376091万元,为预算的104.00%,增长16.55%。市本级主要收入项目完成情况:
●增值税完成83521万元,为预算的95.91%,增长3.58%。
●营业税完成500912万元,为预算的108.45%,增长21.53%。
●企业所得税完成217513万元,为预算的115.5%,增长5.19%。
●个人所得税完成69218万元,为预算的103.97%,增长15.51%。
●契税完成144710万元,为预算的144.71%,增长44.71%。
●教育费附加收入完成35305万元,为预算的99.85%,增长9.83%。
●排污费收入完成2606万元,为预算的97.93 %,增长7.73%。
●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完成104623万元,为预算的61.76%,增长13.09%。
  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2009年市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预算为1089555万元,加上省追加支出指标、当年收入超收安排和2008年结转项目资金等,市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预算调整为1412128万元,全年实际支出1369979万元,为预算的97.02%,按可比口径增长17.31%。市本级主要支出项目完成情况:
●基本公共服务与管理支出88126万元,为预算的90.27%,增长5.8%。
●公共安全支出130046万元,为预算的96.42%,增长7.14%。
●教育支出240040万元,为预算的99.02%,增长18.4%。
●科学技术支出26045万元,为预算的99.08%,增长20.8%。
●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69509万元,为预算的96.01%,增长15.44%。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56768万元,为预算的93.08%,增长18.34%。
●医疗卫生支出89998万元,为预算的96.32%,增长19.43%。
●环境保护支出18650万元,为预算的76.98%,增长16.58%。
●城乡社区事务支出73124万元,为预算的98.65%,增长12%。
●农林水事务支出97560万元,为预算的97.94%,增长20.21%。
●交通运输支出29794万元,为预算的94.7%,增长18.68%。
●采掘电力信息粮油等事务支出168034万元,为预算的98.26%,增长11.41%。
  市本级财政当年实现了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三)2009年财政所做的主要工作
  围绕扩内需、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总目标,全面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和中央、省、市应对危机一揽子政策措施。大力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全年共争取中央和省级资金78亿元,争取地方政府债券资金12.5亿元。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53亿元,较上年增加64亿元,大幅增加政府公共投资,带动社会投资和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经济社会在严峻考验中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加大对产业经济发展的资金引导,促进经济回升向好。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和财税政策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贴息、奖补、减税让利、政府采购等多种政策工具,加大产业引导资金投入,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工程的帮扶,发挥大企业和产业集聚区在“战危机、保增长”中的主体作用和示范带动作用,促进经济回升向好,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
  加大资金投入,服务产业发展。全年共安排支持产业发展引导资金17亿元,其中新增财政投入10.5亿元,全力支持工业经济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产业园区建设和扶优扶强。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支持汽车产业加快发展、电解铝储备贴息、企业技改贴息、建设“新网工程”、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支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好港澳行、宝岛行、郑交会、糖酒会、“南下北上”等招商引资活动,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6.2亿美元,引进域外境内资金609.3亿元;发放“旅游消费券”1亿元,吸引游客来郑观光旅游消费,实现旅游总收入398.6亿元,同比增长16.6%,拉动城乡消费,刺激消费增长。
  落实税费优惠政策,促进企业扩大投资。全面实施消费型增值税,落实燃油税费改革政策,取消养路费等六项收费,落实好促进就业、中小企业发展和出口退税等财税优惠政策,实行结构性减税全市企业得利30亿元,促进企业增加投资。继续清理、整合和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在2008年取消136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基础上,再次取消65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减轻企业税费负担。
  ——增加“三农”投入,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2009年,全市财政用于“三农”的总支出达到72亿元,增长37.4%,保证了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落实,推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力度。认真落实惠农补贴政策,向种粮农民发放粮食直补、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兑付家电下乡和汽车摩托车补贴等资金5.2亿元,其中粮食直补和综合直补3.07亿元,全市100万农户受益。
  支持农村教育优先发展。投入资金21.4亿元,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农村中小学校公用经费和人员经费支出,继续实施“两免一补”,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学生70万人次。完成77所农村初中实验室建设装备任务,改善5所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为全市农村中小学配备体音美器材,对农村职业教育学生实施学费补贴。
  支持发展农村公共医疗卫生事业。补助资金6.4亿元,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市参合农民达410万人,参合率98%,新农合报销比例较上年提高10%,封顶线提高到5万元。新建改扩建35个乡镇计生服务站、1000个标准化村卫生所,为1318所村卫生室配置基本医疗设备,为125个乡镇配备垃圾清运车,为96个乡镇卫生院配备急救车。
  支持农村社会保障和就业。投入资金5.5亿元,大力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市参保人数达43.2万。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110元提高到130元,全年发放农村低保金6246万元,为全市11.5万名农村低保对象提供了生活保障。新建、改扩建30所敬老院,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提高到55%。完成500户农村危房改造。实施农民工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5万人。
支持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落实资金7500万元,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50个、农村文化大院800个,周末戏曲大舞台免费演出60场优秀剧目,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免费为农民放映公益电影27000场,700个行政村“一场两台”建设全部完成。
  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筹措资金2.2亿元,支持农、林、水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007公里,解决了农村37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建成日用品农家店1867家,建成25个公益性公墓、421个骨灰堂。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完成24个重点村的整村推进扶贫,农村贫困地区1.34万人实现脱贫。
  ——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2009年,全市财政用于“三农”、教育、社保、公共卫生和文化传媒等改善民生的总投入达到171.6亿元,增长28.3%,占一般预算支出48.6%,以省、市“十大实事”为代表的民生建设项目基本完成。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政策稳步实施,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免学杂费工作继续推进,为全市77万在校学生免除学杂费1亿元。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城市扩大“片医负责制”覆盖面,覆盖人口达140万人。中心城区建成180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初步形成。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允许困难企业在一定期限内缓缴基本养老保险等5项社会保险费,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等4项社会保险费率。筹措再就业资金1.65亿元,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全市实现城镇就业再就业12.6万人,消除零就业家庭 117户。筹措资金2.6亿元,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人均月增加123.8元。提高城镇低保标准,市区由每人每月275元提高到285元,县(市)由每人每月215元提高到230元,全年发放城市低保金7759万元,保证了全市4.5万名城市低保对象按时足额领到低保金。安排6741万元专项资金,为22.47万城乡困难群众发放300元/人标准的救助物资。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安排资金2.1亿元,新开工经济适用房156万平方米、廉租房15万平方米。
  ——大力筹措城建资金,全力推进“三化两型”城市建设。按照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要求,充分利用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有利时机,广开融资渠道,加大融资力度,多方筹措资金316亿元,支持郑州新区建设,加快城中村和旧城保护改造,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完善市政公共设施配套,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年内,一大批城建重点工程开工建设。京广路—沙口路高架快速通道、郑汴物流通道、西绕城公路、中心区铁路跨线桥、火车站西广场等工程加快推进。嵩山路立交桥等一批市政交通工程建成启用。轨道交通1号线开工建设。快速公交(BRT)投入运营。中心城区保护改造力度不断加大。打通了一批断头路,新建了一批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城中村和旧城改造稳步推进,新批城中村改造项目95个。市区新建公园3个、小游园14个,郑州植物园一期竣工开园,新增绿地543万平方米。完成森林生态城工程造林16万亩。生态水系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七里河、魏河、十七里河、十八里河、索须河二期、南部河道输水等河道治理工程已全部完工,“水通、水清、水美”的目标即将实现。城建资金的投入,有力带动了我市固定资产投资,支持了“三化两型”城市建设和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认真推进财政精细化管理,提高科学理财水平。健全财政收入环节控管机制。充分发挥发票在税收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要求全市各单位财会人员在发票报销环节,必须先鉴别发票真伪再决定是否入账,堵塞税收漏洞。全面加强非税收入管理。继续巩固银行代收,增加银行代收网点,代收银行由最初的4家扩大到目前的14家。对房管、建委、土地、公安等收费资金量大、与群众关系密切的市直重点部门,由财政进驻直接征收。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若干问题的通知》。大力压缩公务购车用车、公务接待和出国经费开支,严格控制党政机关楼堂馆所建设和办公楼装修,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加强追加经费管理。追加经费原则上先从部门预算项目中调剂解决,然后财政部门将追加的项目登记备案,年末视部门预算支出进度和财力状况研究酌情追加。积极推进政府采购。全年支付政府采购资金54亿元,节约资金5.86亿元。充分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对快速公交、垃圾清运车、乡镇卫生院救护车、生活困难群众救助物资等项目实行政府采购,支持地方经济发展,采购资金达3.5亿元。进一步加强财政监督检查。对中央在郑投资资金、市“十大实事”建设资金等重点资金进行了专项检查。深入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查处违规账户和资金,严肃财经纪律。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市财政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财政收支矛盾仍比较突出,收入质量有待提高,支出结构尚需优化,对民生的保障力度还需加大;预算编制还比较粗,预算支出执行进度不够均衡;财政体制需进一步完善,基层财政仍比较困难;财政管理仍比较薄弱,资金使用效益有待提高,等等。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采取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2010年全市财政收支预算安排草案
  (一)2010年财政工作和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
  2010年可能是新世纪以来经济形势最为复杂的一年,财政工作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收入方面,经济快速增长的内生动力依然不足,企业效益还没有根本好转,主体税种增收面临较大困难,财政收入短期内难以随经济回升而实现较快增长;结构性减税政策继续执行,政策性减收因素不断增加,煤炭企业资源整合、企业所得税政策性调整、教育收费纳入政府基金预算管理等,都将对我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造成较大影响。支出方面,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把扩大消费、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经济发展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对地方财政支出的要求会更高;财政支出基数大、刚性强,也增加财政支出压力。财政收支紧张矛盾将非常突出。对此,我们将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增强创新意识,增收节支,科学理财,集中财力办大事,一心一意谋发展,为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
  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政策变化,编制2010年财政预算总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落实好积极的财政政策。依法组织财政收入,认真落实税费减免政策;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加大“三农”、教育、社保、公共卫生、住房保障等民生投入;整合产业引导资金,集中财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切实加强预算管理,在保障运转的前提下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增长;大力开展增收节支,为推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二)2010年预算安排的政策要点
  ●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合理安排收入计划。
  ●按照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重点的要求,安排各项支出。足额安排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足额安排“十大实事”支出;足额安排中央投资项目配套资金。
  ●教育、科技、农业支出按法定要求增长。增加医疗卫生、文化发展、计划生育和公共安全支出。加大自主创新、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投入。
  ●树立过紧日子思想,量入为出,收支平衡,大力压缩一般性行政支出,严格控制公用经费增长,新增财力主要用于经济结构调整、民生和社会事业、城市精细化管理。
  ●统筹安排一般预算财力、基金预算财力、行政事业性收费、上级转移支付、上年结转资金等各类财政资金,科学配置财政资源,集中财力确保重点需求。
  (三)2010年全市财政收支预算安排
  财政收入。全市财政总收入安排5800000万元,较上年增长11%,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安排3440000万元,较上年增长14%。
  财政支出。全市可供安排支出的财力为3270000万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2.3%。
  全市财政收支增长比例的预期目标是指导性的。预算执行中,市和县(市)区两级财政部门将根据实际,依法组织收入,科学安排支出,坚持量入为出,自求平衡。
  (四)2010年市本级财政收入预算安排
  2010年市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安排1568886万元,增长14%。主要收入项目安排情况是:
  ●税收收入安排1184266万元,增长9.74%。其中:
  ♦增值税安排90239万元,增长8%;
  ♦营业税安排560863万元,增长11.97%;
  ♦企业所得税安排230100万元,增长5.77%;
  ♦个人所得税安排78533万元,增长13.46%;
  ♦契税安排150000万元,增长3.66%。
  ●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安排240000万元,增长129.4%。
  ●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安排57700万元,下降53.33%。
  ●专项收入安排47034万元,增长16.06%。
  (五)2010年市本级财政支出预算安排
  根据2010年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安排,综合考虑上级转移支付资金、下级上解收入、上解上级支出和补助下级支出等因素,2010年市本级可供安排的财力为1286534万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1.28%。主要支出项目安排情况是:
  ●基本公共管理与服务支出67256万元,按可比口径增长6.72%。其中:人员经费安排25762万元,公用经费安排15705万元,专项和事业发展支出安排25789万元。
  ●公共安全支出109497万元,按可比口径增长6.25%。其中:人员经费安排62249万元,公用经费安排22235万元,专项和事业发展支出安排25013万元。
  ●教育支出174690万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5.71%。其中:人员经费安排70751万元,公用经费安排18680万元,专项和事业发展支出安排85259万元。
  ●科学技术支出22177万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5.83%。其中:人员经费安排2054万元,公用经费安排1081万元,专项和事业发展支出安排19042万元。
  ●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30444万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0.13%。其中:人员经费安排8092万元,公用经费安排1883万元,专项和事业发展支出安排20469万元。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22782万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5.09%。其中:人员经费安排78663万元,公用经费安排3926万元,专项和事业发展支出安排40193万元。
  ●医疗卫生支出96363万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7.53%。其中:人员经费安排34442万元,公用经费安排757万元,专项和事业发展支出安排61164万元。
  ●环境保护支出7703万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3.23%。其中:人员经费安排2481万元,公用经费安排1277万元,专项和事业发展支出安排3945万元。
  ●城乡社区事务支出50116万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1.4%。其中:人员经费安排19825万元,公用经费安排6206万元,专项和事业发展支出安排24085万元。
  ●农林水事务支出109392万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6.53%。其中:人员经费安排6921万元,公用经费安排2844万元,专项和事业发展支出安排99627万元。
  ●交通运输支出6598万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1.62%。
  ●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支出347175万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1.81%。其中:人员经费安排2875万元,公用经费安排1809万元,专项和事业发展支出安排342491万元。
  ●商业服务业支出41028万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7.29%。其中:人员经费安排561万元,公用经费安排1162万元,专项和事业发展支出安排39305万元。
  ●预备费30000万元,按可比口径增长50%。
  ●国债还本付息支出5594万元,按可比口径增长31.65%。
  ●其他支出26608万元,按可比口径增长7.03%。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财力原因,年初仍有一些项目未能足额安排预算资金,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将通过中央转移支付和超收收入加以解决。
  三、2010年财政工作重点
  2010年是我市实施跨越式发展新“三年行动计划”的关键一年。财政工作的首要任务是继续落实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发挥好财政资金的杠杆调控作用,确保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态势,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和改善民生。
  (一)着力推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
  扩大政府公共投资,实施投资拉动。按照市政府总体部署,把2010年作为项目建设年,以跨越式发展十大工程重点项目为抓手,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统筹安排好中央在郑投资和地方投资资金,继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会保障、安居工程、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投资,继续加大对郑州新区投入力度,加大产业集聚区建设投入,促进产业集聚区整合资源、提升功能、增强竞争力。
  支持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收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部分优抚对象待遇和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支持义务教育学校、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继续做好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汽车以旧换新政策的落实。
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促进企业投资和扩大居民消费。巩固增值税转型以及成品油税费改革成果。减半征收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对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暂减按7.5%征收车辆购置税。继续落实未到期的税费减免政策。研究清理到期的税收减免政策。
  支持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优化经济结构。整合产业发展引导资金,集中财力保重点,使资金真正起到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培育产业龙头企业的作用。重点支持汽车及装备制造、物流商贸、文化创意旅游和电子信息四大战略支撑产业发展,同时加快纺织服装、食品、铝及铝精深加工、能源与原材料等优势主导产业的聚集与转型。积极支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支持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争取域外资金,引导社会投资。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着力完善强农惠农政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继续加大支农惠农力度。认真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等各项惠农补贴政策。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新修农村道路500公里,新增农村户用沼气3万户、大中型沼气工程60处。实施“村村通”自来水工程,使40万农民群众用上自来水。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完成10个重点村的整村推进和1800户的搬迁任务。重点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加工能力。
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政府公共投资要向农业农村倾斜,提高支农资金使用的规模效益。研究完善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农业保险制度。完善贷款贴息和补助等方式,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农业建设。全面完成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推进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全面推开农村义务教育债务清理化解工作,逐步清理化解其他公益性乡村债务。开展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完善促进县域经济和小城镇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
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农村中小学校公用经费标准,继续实施“两免一补”。支持实施“春蕾计划”和“阳光家园计划”,新建“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和“流动儿童之家”共30个。提高农村五保户供养水平。支持农民工技能培训和就业工作,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5万人、转移就业10万人。推行“新农合”门诊统筹,将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大病住院报销封顶线提高到6万元。新建796所标准化农村卫生所。繁荣城乡文化事业,新建500个农村文化大院,培训1000名基层文化骨干,继续举办“周末戏曲大舞台”,在行政村免费放映农村公益电影,完成全市行政村“一场两台”建设。新建132座村镇垃圾中转站,形成“组保洁、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新机制。继续对全市农村贫困家庭的危房进行改造,全面改善其住房条件。
  (三)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
  促进教育优先发展。健全投入机制,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公平。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市区新建、改建中小学校15所,支持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落实好普通本科高校、高等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深入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加大职业教育扶持力度,自2010年秋季起对具有郑州户籍的学生免除学费,实现郑州户籍中职生免费教育。改革中等职业学校预算管理办法,探索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经费按在校人数、毕业生就业率核定预算的办法。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扎实做好我市现行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国家推行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衔接,确保参保人的待遇不降低。进一步完善城乡低保制度,建立与物价变动相适应的城乡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适时调整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每人每月平均增加120元。
  积极促进就业再就业。加大资金投入,将2009年到期的就业扶持政策再延长一年,促进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保持就业局势基本稳定。支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大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加大对就业困难人员特别是4050人员和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力度,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13万人。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推进绩效考核和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实施国家免疫规划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强化社区卫生服务,新增片医负责制单位23个,覆盖人口达到280万人。在全市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继续做好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工作。完善全市统一的紧急医疗救助体系,实现120急救报警网络全覆盖。新建7个市区急救站和67个乡镇卫生院急救站,为全市所有急救站各配备3辆专用急救摩托车,为乡村医生配备便携式急救包、急救箱。
  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继续加大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推进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重点文化项目。落实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财税优惠政策。积极支持文化体制改革。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新建、改建100个社区文化中心。
  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继续推进廉租住房保障、农村危房改造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落实好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税收优惠和收费基金减免政策。新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150万平方米,竣工100万平方米。新开工建设廉租住房15万平方米,竣工5万平方米。
  支持维护社会稳定。落实政法经费保障体制改革政策,保障政法机关正常办公办案经费需要。支持预防和妥善处理各类群体性事件。支持加强法律援助。增加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监管经费,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
  (四)着力支持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和基础设施建设
  把握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机遇,完善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充分发挥各融资平台作用,广开融资渠道,采取短期流资贷款和中长期项目贷款相结合,银行贷款和发行信托计划相结合,政府信用、企业担保、收费权质押等多种融资方式积极募集建设资金,按照建设“三化两型”城市的要求,以“新区起步、老城改善、强化枢纽、完善功能”为导向,支持郑州新区建设,落实新区建设各项财政政策,逐步加大新区建设资金投入,积极推进新区规划建设;支持郑州航空、高速铁路、城际轨道、高速公路、城际快速通道、管道运输等重大区域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地铁1号和2号线一期工程建设、郑州火车站西出口改造、新郑州站建设、快速路建设,打通交通通道和断头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新建下穿式隧道5个、人行过街天桥8座,在三环内建设公共停车场23处,设置停车泊位5360个,完善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支持二七广场商业中心区、郑州中原万达广场、郑州棉纺厂原厂区等旧城区和城中村改造,完善市政公共设施配套,改善人居环境;加强生态水系、公园绿地、教育、医疗、体育等公共设施配套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中心城区服务功能。
  (五)着力强化预算管理和风险防范
  完善部门预算改革和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规范部门预算编制程序,提前预算编制时间,细化预算编制内容。努力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深入推进预算编制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有机结合,研究制定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和更新标准。狠抓预算执行管理,强化部门预算责任,加快预算支出进度,加强分析和动态监控,完善评价体系,增强预算执行的均衡性。加快推进市直单位全面实施公务卡改革,提高公务消费透明度。
狠抓增收节支。依法加强税收征管,严格控制减免税,努力实现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按照“正税清费”的原则,严格非税收入管理,建立健全非税收入政策体系,特别是要加强土地出让收入管理,确保应收尽收。研究制定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收缴管理制度,防止收入流失。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党政机关楼堂馆所建设,严禁超标准装修。牢记“两个务必”,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严肃财经纪律,坚决反对大手大脚花钱和铺张浪费行为。
  推进财政管理基础工作和基层建设。加强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建设。研究建立全口径的年度政府收支统计制度。加强乡镇财政建设,合理界定和充实乡镇财政职能,充分发挥县乡基层财政就近实施监管的优势。推进“村财乡代管”工作,建立有效的财务监管机制。
  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夯实政府性债务管理基础,努力防范财政风险,促进财政可持续发展。建立政府及其融资平台公司债务管理信息系统、会计核算和统计报告制度,逐步实现对政府及其融资平台公司债务的动态监控。对政府举债与融资平台公司融资实行分类管理,研究建立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限额管理和风险预警机制,对政府债务收支逐步实行预算管理。严格按照《预算法》、《担保法》等有关法律规定,禁止违规提供担保,停止对《担保法》规定之外的贷款和其他债务承担担保责任。
  加强政府采购管理。进一步加强政府采购制度建设,夯实依法监管的制度基础;强化政府采购预算管理,细化政府采购预算编制,规范采购操作行为,提高监管水平;推广电子化政府采购系统,完善科学监管的技术支撑;强化政府采购政策执行力,提高政策实施的效果。
  强化财政监督检查。重点加强对政府投资的监督检查,进一步强化事前和事中监督,坚决查处财政违法行为。积极开展上下联动监管,推进建立健全覆盖所有政府性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机制。切实推进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探索建立绩效评价结果公开机制和有效的问责机制。积极推进预算公开工作,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不断提升依法理财和科学理财的能力。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