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郑州市财政局网站!
关于郑州市201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来源:郑州市财政局   时间:2011-02-25 00:00

 

一、201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及十一五工作回顾

201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复杂多变的一年。我市财政工作既面临着落实积极财政政策、扩大政府公共投资的压力,也面临着货币政策趋于稳健、地方融资困难加大的压力,收支矛盾十分突出。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各级人大、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全市财政部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迎难而上、克难攻坚,科学管理财政资金,强化资金保障,确保重点支出,经济社会继续保持了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全市财政收支情况

1.财政总收入

全市财政总收入6429658万元,为预算的110.86%,较上年增长23.23%。全市财政总收入占全省财政总收入的28.04%,所占份额较上年提高0.89个百分点,增速高于全省平均增速3.90个百分点。

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市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2010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算为3440000万元,后经各县(市)区人代会批准,正式上报汇总的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算为3443355万元,全年实际完成3868040万元,为预算的112.33%,较上年增长28.11%。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28.01%,所占份额较上年提高1.20个百分点,增速高于全省增速5.47个百分点。

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为3131475万元,占一般预算收入比重为81%,高于全省7.39个百分点,财政收入质量全省最高。全市主要收入项目完成情况:

增值税完成316817万元,为预算的96.31%,增长17.21%

营业税完成1192792万元,为预算的116.38%,增长35.78%

企业所得税完成467218万元,为预算的106.32%,增长22.4%

个人所得税完成150328万元,为预算的111.76%,增长26.88%

契税完成300068万元,为预算的134.39%,增长38.51%

教育费附加收入77562万元,增长25.47%

国有资本经营收入244953万元,为预算的78.62%,增长37.62%。

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

市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2010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预算为3270000万元,后经各县(市)区人代会批准,正式上报汇总的支出预算,加上省追加支出指标、当年收入超收安排和2009年结转项目资金等,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预算调整为4363001万元,全年实际支出4267967万元,为预算的97.82%(高出省定目标2.82个百分点),增长20.89%。全市主要支出项目完成情况: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548271万元,为预算的99.39%,增长15.78%

公共安全支出252162万元,为预算的98.44%,增长7.75%

教育支出673179万元,为预算的99.18%,增长17.15%

科学技术支出95047万元,为预算的98.67%,增长72.24%

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92277万元,为预算的96.28%,下降18.87%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35652万元,为预算的99.2%,增长24.74%

医疗卫生支出275793万元,为预算的96.75%,增长27.97%

环境保护支出85457万元,为预算的87.85%,下降10.61%

城乡社区事务支出625990万元,为预算的99.76%,增长84.54%

农林水事务支出303489万元,为预算的96.15%,增长6.43%

交通运输支出97926万元,为预算的98.14%,增长12.01%

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支出302964万元,为预算的98.77%,增长42.73%

粮油物资储备支出13988万元,为预算的99.39%,下降15.78%

按现行财政体制算账,全市财政预算当年实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4.基金预算收支

全市基金预算收入2035129万元,比上年增长37.17%,增收551469万元,主要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收入分别比上年增加375472万元和171664万元;全市基金预算支出1989192万元,比上年增长48.51%,增支649749万元。主要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支出、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支出分别比上年增加500655万元和127860万元。

(二)市本级财政收支情况

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市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2010年市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算为1568886万元,全年实际完成1690713万元,为预算的107.77%,增长22.86%。市本级主要收入项目完成情况:

增值税完成93283万元,为预算的103.37%,增长11.69%

营业税完成657483万元,为预算的117.23%,增长31.26%

企业所得税完成242193万元,为预算的105.26%,增长11.35%

个人所得税完成85651万元,为预算的109.06%,增长23.74%

契税完成161189万元,为预算的107.46%,增长11.39%

教育费附加收入45475万元,增长28.81%

国有资本经营收入176408万元,为预算的73.50%,增长68.61%

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

市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2010年市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预算为1286534万元,加上省追加支出指标、当年收入超收安排和2009年结转项目资金等,市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预算调整为1686730万元,全年实际支出1660726万元,为预算的98.46%(高出省定目标3.46个百分点),按可比口径增长18.32%。市本级主要支出项目完成情况: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95857万元,为预算的98.95%,按可比口径增长11.86%

公共安全支出136857万元,为预算的98.42%,按可比口径增长5.24%

教育支出239659万元,为预算的99.71%,按可比口径增长27.16%

科学技术支出45279万元,为预算的97.33%,按可比口径增长23.94%

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49358万元,为预算的99.23%,按可比口径增长13.44%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21366万元,为预算的98.96%,按可比口径增长24.16%

医疗卫生支出111505万元,为预算的97.64%,按可比口径增长23.87%

环境保护支出36230万元,为预算的99.84%,按可比口径增长29.92%

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84622万元,为预算的99.53%,按可比口径增长22.10%

农林水事务支出86707万元,为预算的99.11%,按可比口径增长24.27%

交通运输支出52317万元,为预算的99.98%,按可比口径增长15.99%

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支出200098万元,为预算的99.47%,按可比口径增长13.55%

粮油物资储备支出6781万元,为预算的99.63%,按可比口径增长18.12%

市本级财政一般预算当年实现了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3.基金预算收支

市本级基金预算收入925491万元,比上年下降10.14%,减收104463万元。主要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减收212559万元,而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收入增收116639万元;基金预算支出584118万元,比上年增长34.30%,增支149167万元,主要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支出、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支出分别比上年增加93689万元和67357万元。

(三)2010年主要财政工作

准确领会和把握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政策要点,紧紧抓住中央、省应对危机一揽子计划的政策机遇,全面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围绕我市一二三四五工作思路,大力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努力扩大政府公共投资,国民经济实现较快增长,结构调整积极推进,民生改善成效明显,经济社会向好势头进一步巩固。

——加大产业引导资金投入,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转变。综合运用财政贴息、奖补、减税让利、政府采购等多种政策工具,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工程的帮扶,支持项目建设,支持招商引资,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促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全市财政投入资金7.5亿元,支持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平台建设,兑现激励奖补政策,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2010年,全市38个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达到2786亿元,增长34%促进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市本级财政投入资金3.2亿元,继续落实我市激励汽车生产销售的产业政策,对列入汽车下乡目录的产品实行再补贴,兑现税收优惠,支持汽车产业发展壮大。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全市财政投入资金9.5亿元,重点支持我市七个领域重大科技专项、六个重大科技工程、三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助推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270亿元,较上年增长36.3%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全市财政投入资金3.2亿元,通过促进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助推中小企业融资发展。全市担保机构累计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180亿元,带动企业投资203亿元,增加销售额512亿元,创造就业岗位9400多个。促进工业技改与技术创新。市本级财政投入资金1亿元,落实财政奖补政策,将我市工业技改补助标准由原设备投资的3%提高到5%,推进高耗能企业实施节能技改,淘汰落后产能。对企业研发中心实施财政奖补,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支持大招商、招大商活动。全市财政投入资金1.4亿元,支持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成功引进富士康、格力电器等境外、市外知名企业来郑投资兴业。2010年,全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19亿美元,增长17%。引进市外资金721亿元,增长18.4%

——加大城乡社会事业投入,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2010年,全市财政用于教育、社保、就业、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改善民生的总投入达到186.6亿元,增长9.5%,占一般预算支出43.7%。其中,财政投入48.4亿元,保障市十大实事顺利完成,有力推进了全市城乡统筹发展和民生改善。支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全市财政教育投入67亿元,落实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政策,农村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教育经费保障有力,生均公用经费达到小学生均430/年,初中生均630/年,处于我国中西部领先水平。落实了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生学杂费政策,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政策,国家助学金补助政策。市区新建、改扩建15所中小学校加快建设。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快推进。现代远程教育班班通工程顺利完工。落实社会保障政策,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全市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3.5亿元,保障城乡低保对象基本生活,按时足额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开展社会救助、抚恤和福利事业,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人均月增加148元。城市和农村低保标准月人均增加15元、10元。保障性住房建设步伐加快,廉租住房新开工15.4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新开工166万平方米,竣工112万平方米。缓解物价上涨对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压力,市本级财政拨付1500万元用于临时物价补贴。落实财税扶持政策,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支持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3.4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2万人。支持医疗卫生改革,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全市财政医疗卫生事业支出27.6亿元,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提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水平。建立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疾病预防控制水平、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新农合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参合率达到98%以上。新增片医负责制单位27个,覆盖人口达到280万人,基本实现了中心城区的全覆盖。796所标准化村卫生所建设全面完成,实现每个行政村都有一所标准化卫生所。实施居民健康档案、传染病防治、慢性病管理等九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支持文化体育事业,丰富城乡居民文化生活。全市财政文化体育支出9.2亿元,支持城乡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文化惠民工程和全民健身工程,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进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全市新建改建农村文化大院500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100个,培训基层文化骨干1000名,举办周末戏曲大舞台演出100场,舞台艺术送农民演出98场,放映农村公益电影27000场次,丰富了城乡文化生活。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增加三农投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2010年,全市财政用于三农的总支出80.5亿元,增长11.8%,保证了各项支农惠农强农政策落实,推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增加惠农补贴。全市共发放粮食直补、综合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小麦玉米良种补贴等各类补贴7亿元,农业人口人均补贴160元。支持搞活农村流通市场,促进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和以旧换新,补贴家电产品48万台、汽车摩托车4.4万辆、家电以旧换新15万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中心村、新型农村社区、综合整治村三种建设模式,完成127个新农村建设项目,完成投资50多亿元。支持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2家,新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3个。支持农田基本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中低产田13万亩,建成农村沼气1万户,解决农村51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改建农村公路578公里。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实施整村推进扶贫、搬迁扶贫、产业扶贫、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社会化扶贫等五大扶贫工程,完成整村推进项目29个,搬迁农户19927295人,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4300人,全市1.3万农民实现脱贫。加大对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投入,提升农村教育、社保、就业、医疗卫生和文化体育的服务水平,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大力筹措城建资金,全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面对国家从严管理政府融资、银行严格审批政府信贷的局面,认真研究政策,创新融资方式,调动各方积极因素,开辟新的融资渠道,多渠道多方式筹措城建资金,确保城建重点工程资金需要。按照跨越式发展要求,全年市、区两级实际完成城市建成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12亿元。加快建设郑州新区的水、电、气、热、通讯、桥梁、道路,加快中心城区保护改造,完善市政公共设施配套,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推进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年内,开工和建成了一批提升城市品位的市政工程。轨道交通一号线、京沙快速通道、郑汴物流通道、郑新快速通道等重大市政工程加快推进。中心区铁路跨线桥、花园口互通式立交工程、东风路—文化路下穿式隧道、科学大道—西三环立交工程、嵩山南路—南四环立交工程等交通畅通工程顺利建成。中心城区保护改造力度不断加大。打通了20条断头路,新开工了26条断头路打通工程。完成雨污水改造工程33项、背街小巷道路改造106条。新增公交车辆661台,公交线路达到225条。王新庄、五龙口、马头岗等污水处理厂实现不间断达标运行。市区新建了一批公园、小游园。郑州绿博园竣工开园。森林生态城工程造林100万亩的目标提前完成。生态水系输水工程正式开闸通水,河道生态治理总长度达108公里,水通、水清、水美的目标初步实现。

——加强预算管理和资金调度,提升财政保障能力。在经济增长困难、财政减收增支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全市财政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强化预算管理和资金调度,财政支出做到有保、有压、有增,财政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增长。编制年初预算时,严格控制人、车、会、网和招待等一般性支出增长,机关运转、文件、通信等办公费用实行零增长。严格控制经费追加。追加经费原则上先从部门预算项目中调剂解决,年末视部门预算支出进度和财力状况研究酌情追加。加快财政支出进度。对于上年结转资金,预算单位要在6月底前完成支出;对于当年部门预算安排的专项资金,要在11月底前完成支出。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97.82%,为历史最高水平,高出省定目标2.82个百分点。科学调度项目建设资金。对于需特事特办的事项和重大项目建设所需资金,履行有关手续后,先由市财政从掌握的城建资金中借给项目单位部分资金以启动项目,后决定资金筹措的责任单位和还款责任。通过加强资金调度,盘活了存量资金,拓宽了资金来源,确保了项目建设顺利进行。

2010年,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市共争取中央和省级资金85亿元,较上年增长9.5%。财政一般预算支出达到427亿元,较上年增长21%,增支74亿元。政府公共投资的大幅增加,带动了社会投资和居民消费,拉动了经济增长,经济社会在严峻考验中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四)十一五工作回顾

2010年财政预算任务的圆满完成,标志着十一五期间我市财政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五年来,财政工作始终注重推动科学发展、保障改善民生、完善体制机制、提高财政效能,为扩内需、保增长、促转型、惠民生做出了积极贡献,全市经济社会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呈现出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

——五年来,财政收支规模不断扩大,财政实力持续增强。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2005年的136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387亿元,五年累计完成1345亿元,年均增长23.23%。一般预算支出由2005年的137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427亿元,五年累计完成1498亿元,年均增长25.59%。一般预算收入稳居全国省会城市第7位。其中,税收收入累计完成1065亿元,占一般预算收入的79.22%,财政收入质量全省最高。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支出分别较十五期间增加932亿元和1038亿元,是我市财政收支增加最多的时期,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

——五年来,财政宏观调控继续加强,财政引导产业发展作用明显。全市财政综合运用多种财税政策工具,发挥财税政策的杠杆作用和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通过支持产业园区建设,支持产业项目建设,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转变,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特别是2008年下半年以来,财政部门迅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抓住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机遇,加大政府投融资力度,仅2008—2010三年间,市、区两级就完成城市建成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1000亿元,全力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十大工程,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重大工业项目建设,战危机、保增长,较好地发挥了财政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作用。

——五年来,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民生得到持续改善。全市教育支出完成254亿元,支持教育优先发展,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全市用于社保、就业和医疗卫生支出249亿元,初步建立了与现阶段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显著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全市用于三农的总支出280亿元,持续增加惠农补贴,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全市财政累计投入资金135亿元,确保了每年政府承诺为民办十大实事的落实。

——五年来,城建投入不断加大,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市、区两级共筹集资金1298亿元用于郑州市城市建成区建设,推动了中心城区保护改造、郑州新区加快建设。郑东新区建设快速推进,水域靓城的城市形象已成为我国中西部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建成一大批城市快速道路、立交工程、桥梁隧道,升级改选城市路网,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城市生态水系和森林生态城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和污水实现了规模化、生态化处理。规划建设了一大批城市小游园、街头广场和城市雕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城市品位不断提升。

——五年来,财政管理制度改革不断深化,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有了新的提升。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收支两条线改革逐步深化,财政监督逐步加强,政府采购规模不断扩大,财政投资评审和绩效评价稳步推进,公共财政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广泛推行公开招标、专家评审等竞争机制,资金分配的规范化和透明度普遍提高。调整和完善了分税制财政体制,支持发展县域经济和城区经济,促进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财政发展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受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等结构性矛盾制约,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仍需进一步提高。人均财力和人均公共服务水平偏低,改善民生任重道远。支持经济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产业项目建设和重大城建项目建设,资金瓶颈制约仍然明显,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预算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损失浪费、挤占挪用财政资金现象仍然存在。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采取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2011年全市财政收支预算安排草案

(一)2011年财政工作和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工作面临的环境依然错综复杂。我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具有不少有利条件,但也面临不少长期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同时,经济运行中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困难和挑战,特别是推进结构调整任务艰巨,物价上涨的压力较大,社会投资增长的不确定性增加,节能减排任务更加繁重。具体到财政工作,政策性减收增支因素不断增加,收支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因此,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发挥好财政调控经济、保障民生的职能作用,切实增强财政政策和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综合分析影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收支的各种因素,编制2011年财政预算总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落实好积极的财政政策,用足用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大力筹措经济社会发展资金;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三农、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节能环保的支持力度,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合理确定政府公共投资规模,积极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引导和带动民间投资稳步增长;整合产业发展引导资金,集中财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强财政科学管理,继续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推进郑州都市区建设、打造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提供财力保障。

(二)2011年预算安排的政策要点

合理安排财政收入计划。遵循实事求是、积极稳妥的原则,在编报本级预算收入的同时,还要编报上级财政的各项补助收入,进一步提高本级财政预算编制的完整性。

科学安排各项预算支出。按照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重点的要求,足额安排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足额安排十大实事支出;足额安排产业引导资金和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资金。

教育、科技、农业支出按法定要求增长。确保优质教育倍增工程、优质医疗倍增工程、两店进社区工程等各项改革投入。确保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投入。

大力压缩一般性行政支出。全面落实中央关于厉行节约、坚决制止奢侈浪费的工作要求,树立过紧日子思想,严格控制公用经费增长,新增财力主要用于经济结构调整、民生和社会事业。

统筹安排各类财政资金。按照综合财政预算要求,科学合理安排一般预算、基金预算、上级转移支付、上年结转资金等各类财政性资金,集中财力确保重点支出需求。

(三)2011年全市财政收支预算安排

财政收入。全市财政总收入安排740亿元,较上年增长15%,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安排445亿元,较上年增长15%

财政支出。全市可供安排支出的财力为423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3.5%

全市财政收支增长比例的预期目标是指导性的。预算执行中,市和县(市)区两级财政部门将根据实际,依法组织收入,科学安排支出,坚持量入为出,自求平衡。

(四)2011年市本级财政收入预算安排

2011年市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安排194.4亿元,增长15%主要收入项目安排情况是:

税收收入安排1508268万元,增长14.64%。其中:

♦增值税安排100746万元,增长8%

♦营业税安排762679万元,增长16%

♦企业所得税安排264282万元,增长9.11%

♦个人所得税安排98019万元,增长14.44%

♦契税安排190000万元,增长17.87%

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安排251000万元,增长42.28%

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安排75421万元,下降36.76%

专项收入安排58730万元,增长16.87%

(五)2011年市本级财政支出预算安排

根据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安排,综合考虑税收返还收入、下级上解收入、上解上级支出和补助下级支出等因素,2011年市本级可供安排的一般预算财力为1454897万元,加上2011年上级财政预计下达我市专项转移支付资金60377万元,2011年市本级实际可用财力1515274万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3%。主要支出项目安排情况和增减幅度(均按可比口径计算)是:

基本公共管理与服务支出71522万元,增长5.36%。其中:人员经费安排25843万元,公用经费安排2788万元,专项和事业发展支出安排42891万元。

公共安全支出116219万元,增长6.14%。其中:人员经费安排63142万元,公用经费安排19103万元,专项和事业发展支出安排33975万元。

教育支出218456万元,增长18.59%。其中:人员经费安排74180万元,公用经费安排11731万元,专项和事业发展支出安排132544万元。

科学技术支出24049万元,增长18.02%。其中:人员经费安排1511万元,公用经费安排188万元,专项和事业发展支出安排22349万元。

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30492万元,增长15.31%。其中:人员经费安排8118万元,公用经费安排1308万元,专项和事业发展支出安排21065万元。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67888万元,增长18.73%。其中:人员经费安排86006万元,公用经费安排1241万元,专项和事业发展支出安排80640万元。

医疗卫生支出91535万元,增长14.03%。其中:人员经费安排40949万元,公用经费安排378万元,专项和事业发展支出安排50208万元。

节能保护支出8369万元,增长13.04%。其中:人员经费安排4191万元,公用经费安排276万元,专项和事业发展支出安排3901万元。

城乡社区事务支出64918万元,增长7.58%。其中:人员经费安排21362万元,公用经费安排2612万元,专项和事业发展支出安排40944万元。

农林水事务支出134822万元,增长16.18%。其中:人员经费安排22212万元,公用经费安排1025万元,专项和事业发展支出安排111585万元。

交通运输支出10246万元,增长9.81%。其中:人员经费安排640万元,公用经费安排16万元,专项和事业发展支出安排9590万元。

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支出343895万元,增长8.42%。其中:人员经费安排3067万元,公用经费安排208万元,专项和事业发展支出安排340619万元。

商业服务业支出43803万元,增长11.64%。其中:人员经费安排628万元,公用经费安排74万元,专项和事业发展支出安排43101万元。

金融监管等事务支出10532万元,增长2.83%

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支出4260万元,增长4.06%。其中:人员经费安排2247万元,公用经费安排237万元,专项和事业发展支出安排1777万元。

住房保障支出24518万元,增长12.41%

粮油物资储备管理事务支出4489万元,增长3.94%。其中:人员经费安排409万元,公用经费安排76万元,专项和事业发展支出安排4005万元。

预备费43000万元。

国债还本付息支出94441万元。

其他支出7822万元。

(六)2011年市本级基金预算安排

基金预算收入安排880799万元,增长22.4%,其中: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安排711806万元,增长11.4%

残疾人保障金收入安排3360万元,下降62.1%

政府住房基金收入安排10315万元,增长32.9%

城镇公用事业附加收入安排12040万元,增长6%

基金预算支出安排881399万元,增长22.5%,其中: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安排3360万元,增长1.8%

城乡社区事务安排871185万元,增长4.36%。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支出安排711806万元,增长1.5%

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支出安排5500万元,下降21.17%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财力原因,年初仍有一些项目未能足额安排预算资金,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将通过中央转移支付和超收收入加以解决。

三、2011年财政资金保障重点

按照四个重在实践要领,紧紧抓住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统筹调度财政资金和各类建设融资,切实保障项目建设和民生实事的资金需求,持续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郑州都市区建设。

(一)加大资金引导力度,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积极整合各类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调控作用和财政政策的导向作用,以支持招商引资和加快项目建设为抓手,促进产业集聚区建设,促进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结构。支持发展战略支撑产业,壮大汽车及装备制造、物流商贸、文化创意旅游和电子信息产业。支持培育战略新兴产业,着力在电动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领域率先突破。支持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推动纺织服装、食品、铝加工等产业改造升级和煤电铝一体化。支持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推动现代物流、金融、会展等产业发展,推动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等新兴经济业态发展,提升中心城区现代商贸业发展水平。支持郑州银行、百瑞信托等地方金融机构和地方投融资平台的发展,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体系。

(二)增加社会事业投入,保障和改善民生。

以推进市十大实事为抓手,着力办好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实事,推进城乡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加大教育投入,巩固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经费保障水平。支持启动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解决入园难问题。实施优质教育资源倍增工程。实施城乡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等项目建设。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农村文化大院、社区文化中心、农家书屋、农村公益电影等工作。加大医疗卫生投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优质医疗倍增工程,健全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大社会保障投入,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实行困难群众社会救助、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保障基本生活。支持就业再就业工作,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的就业服务与技能培训,推动全民创业带动就业。加大保障性住房投入力度,推进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农村危房改造,缓解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

(三)加大三农投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确保用于三农的资金总量、增量不断提高。支持农业技术推广和科技创新,投资5000万元支持设施农业发展,加快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投资10000万元扶持农副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大力推进便民快餐店和蔬菜便利店两店进社区工程。支持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和水土保持等项目建设。支持做好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支持做好农产品价格和市场调控。加强财政扶贫和农业综合开发。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和稳定发展的能力。继续实施对种粮农民的各项补贴政策,加大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的投入力度,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加大城建投入力度,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紧紧抓住中原经济区建设重大机遇,完善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推进郑州都市区建设,构建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充分发挥各融资平台作用,广开融资渠道,采取政府信用、企业担保、信托计划、收费权质押、BTBOT等多种融资方式,积极募集筹措建设资金,加快建设轨道交通一号线、二号线、三环快速路、京沙快速通道,开工建设陇海路等高架工程,推动郑开大道与京港澳高速、花园路与连霍高速等互通式立交桥建设,加快停车场、步行系统等静态交通的规划建设。支持郑州新区加快发展,推进航空港和高速铁路两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推进郑州航空城、富士康科技园、国际物流园区周边道路和水电气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支持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新增、更新公交车500辆,新开通公交线路20条。支持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支持积水点改造和雨污水管网建设。完善城市环境卫生、供排水、供气、供热和供电设施保障,加强生态水系、公园绿地、教育、医疗、体育等公共设施配套建设,强化城市精细化管理,改善人居环境,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辐射力。

四、加强财政效能建设

财政是党和政府履行职能的物质基础、体制保障、政策工具和监管手段。推进财政效能建设,必须加强作风建设、资金运作、财政管理,实现工作效率、保障能力、资金效益三个方面的提高,确保项目建设和民生社会事业发展的资金需要。

(一)加强作风建设,提高工作效率。

着力加强财政干部作风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综合素质,提升财政工作质量和效率。服务水平上提质提效时刻牢记、认真践行三具两基一抓手、两转两提、注重运作、首问负责、第一时间到现场、两个不允许、联审联批、当日不结上门服务、先路条后手续、立即召开协调会等工作要求,持续提升财政服务水平。在政府采购上提质提效。注重落实政府采购工作的效率原则,杜绝采购活动出现推诿扯皮、工作拖沓的现象。对于政府投资工程项目的采购,以加快项目实施为第一要义,简化审批手续和采购程序,确保项目建设快速推进。在保障项目建设资金上提质提效。强化项目建设资金保障工作,认真落实先路条后手续的工作要求,提早参与项目前期工作,提前预拨项目建设资金,积极主动地为项目建设服务。加强财政与融资平台的协作,盘活建设资金存量,拓宽建设资金来源,加大对项目建设的资金保障力度。在预算资金拨付上提质提效。简化资金拨付程序,加快预算支出进度,尽早发挥资金效益。对于决策层已明确用途、明确金额的支出项目,财政部门将足额拨付,及时到位,做到主动买单,力戒被动服务

(二)加强资金运作,提高保障能力。

着力发挥财政部门职能作用,注重运作建设资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财政保障。在税源建设上加强运作。围绕总部经济发展研究制定优惠政策,加大争取力度,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在郑设立总部,培育新兴税源。建立重点税源跟踪服务制度,防止税源转移和流失,巩固现有税源。发挥好税收政策的作用,挖掘地方有权调整税种的征收潜力。在政府融资上加强运作。采取向融资平台公司注入资产、明确特许经营权等方式,做大做强政府融资平台。注重利用政府性开户资源,推进融资平台与银行的横向对接,谋划符合银行资金投向的融资项目。探索推进政府融资平台与有实力的企业协同融资,实现互利双赢。推行政府融资平台参与拨付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财政支出,提高融资平台的现金流量,进而提高融资能力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上加强运作。推广金水河和三环快速路实行市场化管护的成功做法,推行公共服务由市场生产、政府购买,减少政府直接设立机构、增加编制、供养人员的传统公共服务模式。探索建立公开透明、市场招标、质量考核、社会评估的运作机制,推进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以低成本的付出换取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三)加强财政管理,提高资金效益。

着力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强化两基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强化预算管理。规范预算编制程序,细化预算编制内容,提高预算年初到位率。狠抓预算执行管理,落实部门预算支出主体责任,完善预算支出执行通报机制。积极推进预算公开,进一步扩大公开范围和层次,为社会各界监督财政财务工作创造条件。狠抓增收节支。依法征管,应收尽收,确保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继续从严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努力降低行政成本。严格财政监督。建立财政监督与预算管理信息共享制度,提升财政监督合力,保障政策有效落实。建立健全财政资金跟踪问效和绩效评价制度,建立完善财政监督信息披露和公告制度。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监督、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提升依法理财水平。加强融资平台管理。继续支持融资平台合法合规地开展业务,努力实现政府目标和融资平台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加快建立融资平台财务信息统计和风险预警系统,落实动态监控,防范财政风险。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