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郑州市财政局网站!
关于郑州市2012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3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来源:郑州市财政局   时间:2013-03-19 00:00

  一、2012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12年,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各级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各级财政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和网格化管理三大主体工作,持续求进,务实发展,着力“保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有力支持了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在此基础上,预算执行情况较好。
  (一)全市财政收入情况
  全市全口径财政收入1533亿元,增长17.5%。其中:上缴中央级456亿元,增长15.9%;上缴省级125亿元,下降33.4%。地方财政总收入975亿元,增长18.8%。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06亿元,增长20.8%。地方财政基金预算收入339亿元,增长57.1%。
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2012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预算为5800000万元,后经各县(市)区人代会批准,正式上报汇总的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预算为5781691万元,全年实际完成6067039万元,为预算的104.9%,增长20.8%,其中:税收收入完成4523996万元,为预算的99.4%,增长16.1%,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重为74.6%。全市主要收入项目完成情况:
  ●增值税完成415546万元,为预算的92.6%,增长7.8%。
  ●营业税完成1710141万元,为预算的99.9%,增长18.2%。
  ●企业所得税完成677153万元,为预算的97.4%,增长14.7%。
  ●个人所得税完成164345万元,为预算的75.2%,下降14.1%。
  ●城市维护建设税完成266783万元,为预算的93.7%,增长13.6%。
  ●城镇土地使用税完成168282万元,为预算的121.4%,增长43.6%。
  ●土地增值税完成296587万元,为预算的107.3%,增长23.7%。
  ●耕地占用税完成162586万元,为预算的120.5%,增长37%。
  ●契税完成388403万元,为预算的102.4%,增长7.7%。
  ●教育费附加收入完成121586万元,为预算的93.3%,增长14.5%。
  ●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完成530935万元,为预算的103.1%,增长19.8%。
  (二)全市财政支出情况
  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2012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预算为5750000万元,后经各县(市)区人代会批准,正式上报汇总的支出预算,加上省追加支出指标、当年收入超收安排和2011年结转项目资金等,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调整预算数(以下简称“预算”)为7034227万元,全年实际支出7006373万元,为预算的99.6%,按可比口径增长23.7%(下同)。全市主要支出项目完成情况: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822174万元,为预算的99.9%,增长16.8%。
  ●公共安全支出358264万元,为预算的99.9%,增长17.8%。
  ●教育支出1239820万元,为预算的100%,增长34.8%。
  ●科学技术支出153375万元,为预算的99.8%,增长32.7%。
  ●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08511万元,为预算的99.1%,增长25.7%。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56008万元,为预算的99.9%,增长26%。
  ●医疗卫生支出459665万元,为预算的99.7%,增长31.2%。
  ●节能环保支出140647万元,为预算的96.4%,增长24.8%。
  ●城乡社区事务支出956210万元,为预算的99.9%,增长27.5%。
  ●农林水事务支出529685万元,为预算的98.7%,增长32%。
  ●交通运输支出267172万元,为预算的99.9%,增长22.4%。
  ●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支出523821万元,为预算的99.3%,增长7%。
  ●粮油物资储备事务支出19055万元,为预算的99.7%,增长8.1%。
  按现行财政体制算账,全市公共财政预算当年实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三)全市基金预算收支情况
  全市基金预算收入3394143万元,增长57.1%,增收1233840万元,主要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比上年增加1193871万元;全市基金预算支出3230042万元,增长44.6%,增支996805万元,主要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支出比上年增加826365万元。
  (四)市本级财政收支情况
  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2012年市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预算为2401227万元,全年实际完成2524064万元,为预算的105.1%,增长20.9%。市本级主要收入项目完成情况:
  ●增值税完成139392万元,为预算的104.4%,增长16.9%。
  ●营业税完成795533万元,为预算的105.7%,增长21%。
  ●企业所得税完成374735万元,为预算的103.6%,增长20.2%。
  ●个人所得税完成79567万元,为预算的75.4%,下降12.5%。
  ●契税完成196749万元,为预算的104%,增长4%。
  ●教育费附加收入完成70625万元,为预算的92.8%,增长16%。
  ●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完成447286万元,为预算的102.3%,增长18.7%。
  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
  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2012年市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支出预算为2020301万元,加上省追加支出指标、当年收入超收安排和2011年结转项目资金等,市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支出调整预算数(以下简称“预算”)为2840991万元,全年实际支出2832498万元,为预算的99.7%,按可比口径增长22.6%(下同)。市本级主要支出项目完成情况: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31319万元,为预算的100%,增长11.8%。
  ●公共安全支出207651万元,为预算的100%,增长18.1%。
  ●教育支出405805万元,为预算的100%,增长33.9%。
  ●科学技术支出61118万元,为预算的100%,增长29.5%。
  ●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68133万元,为预算的100%,增长17.7%。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47312万元,为预算的100%,增长26.5%。
  ●医疗卫生支出145983万元,为预算的100%,增长27.8%。
  ●节能环保支出64402万元,为预算的95.7%,增长28.3%。
  ●城乡社区事务支出280633万元,为预算的100%,增长17.3%。
  ●农林水事务支出138460万元,为预算的97.7%,增长33.6%。
  ●交通运输支出199826万元,为预算的100%,增长20.9%。
  ●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支出363892万元,为预算的99.4%,增长5.9%。
  ●粮油物资储备事务支出9730万元,为预算的100%,增长9%。
  市本级公共财政预算当年实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3.基金预算收支
  市本级基金预算收入1164771万元,增长95.4%,增收568803万元,主要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比上年增加534747万元。基金预算支出508176万元,下降0.8%,主要是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支出比上年减少16738万元。
  (五)2012年主要财政工作
  2012年,税收增幅持续低位运行,为多年来少有。面对外部环境趋紧、区域竞争加剧、自身结构性矛盾突出的严峻形势,在强化收支预算管理的基础上,预算执行着力突出以下重点:
  一是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着力扩大投资。全面增强融资能力。建立政府性存款与政府性贷款挂钩激励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我市信贷支持力度。统筹政府资金、资产、资本、资源,综合运用财政奖励、补贴等激励手段,着力打造政府融资主体,增强融资能力。综合运用信托、融资租赁、股权融资、结构化融资、BT等多种方式,不断创新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扩大政府投资规模。争取上级转移支付资金138.2亿元,争取地方政府债券资金13.9亿元,利用政府外债资金5.2亿美元,实施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推进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有效扩大了政府公共投资。提升城市功能。全年财政实际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60亿元,132项新建、续建城建项目正常进行。郑汴物流通道、南三环东延、四港联动大道、国道107线、郑新快速通道新郑段、京广快速路一期等建成通车,京广高铁全线通车,“两环十七放射”开工建设总量达70%以上,完成生态廊道绿化3600万平方米,全年打通断头路20条,新建人行天桥10座,新建停车场367个、停车泊位7万多个,新开通公交线路27条,新购置公交车500辆。支持四类社区建设。拨付资金4.3亿元,落实三级财政对新型农村社区每人补助3000元奖补政策,支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现社区“五通七有两集中”。积极支持城中村改造、旧城改造,保护改造提升中心城区。积极争取上级转移支付资金8.7亿元,争取国家开发银行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46亿元,确保5.2万套保障性住房顺利开工建设。
  二是围绕产业转型升级,着力促进经济平稳增长。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研究出台财政政策措施,统筹资金146亿元,拉动投资,引导产销对接,有力促进了经济平稳发展。支持工业企业发展。拨付资金20.7亿元,落实销售补贴、电费补贴等帮扶政策,支持传统优势企业改造提升。加快推进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拨付资金27.2亿元,支持七大支柱产业稳步发展,支持航空物流业和金融业快速发展,支持商贸服务业和文化旅游业提档升级,推动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支持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拨付资金15.4亿元,通过贴息、补助、奖励等措施,以都市型现代农业为重点,支持特色优势农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我市农产品竞争力。支持科技创新。拨付资金57.6亿元,以建设创新型试点城市为载体,积极鼓励科技创新平台、研发中心建设,加大自主创新能力结构调整、新技术成果转换应用、节能环保技术提升,促进产学研政有机结合和科研成果转化,吸引科技资源向我市集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产业集聚区建设。落实产业集聚区财政奖补资金6亿元,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公共服务平台,提升载体功能。支持小微企业发展。落实提高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转型等结构性减税政策,减轻企业税收负担11.5亿元。设立“种子贷”基金,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三是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坚持以人为本,调整优化支出结构,集中财力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全市财政用于教育、社保、就业、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改善民生的总投入达到511.7亿元,增长22.6%,占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为73%。优先保障教育发展。全市财政教育支出124亿元,增长34.8%,完成了国家确定的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例目标。拨付资金46.6亿元,支持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40所、幼儿园96所,支持大中院校新建、迁建。拨付资金13.4亿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和学校内涵提升项目。拨付资金5.6亿元,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及助学金政策。拨付资金3亿元,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政策。投入资金2亿元,新增市区中小学优质学位5万个,全面推进优质教育资源促进计划。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发放补贴资金6.9亿元,全面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良种补贴、退耕还林补贴、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家电以旧换新等各项惠农政策。拨付资金6.2亿元,支持森林生态城建设。投资5.5亿元,新建、改造农村道路500公里。拨付资金2.6亿元,支持新菜田基础设施、高标准农田及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拨付资金2.1亿元,继续实施农村安全饮水自来水“村村通”工程。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开展小额担保贷款贴息和奖励,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6.6亿元,促进就业创业。积极引导农民参保,提高缴费补贴标准,发放养老金9.3亿元。加大企业养老保险基金征缴和补助力度,及时足额为27.2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63亿元。提高城乡低保五保标准,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发放城乡低保资金3亿元。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拨付新农合补助资金10.7亿元,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240元,报销比例最高可达90%,补偿封顶线提高到15万元。拨付2.3亿元,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拨付资金1.1亿元,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拨付资金1.9亿元,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和标准,切实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新建改建100个农村文化大院、200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300个社区公共电子阅览室、新建农家书屋410个,免费演出优秀戏曲(剧)1000场、为全市所有行政村每月各免费放映一场电影。扶持文化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文化产业媒体宣传平台,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安排资金3.3亿元,推动商城遗址开发与建设,继续支持文物保护事业。加大公共安全投入。继续深化政法经费保障体制改革,组织实施政法机关基础设施建设债务清理化解工作,大力支持平安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四是围绕财政改革创新,着力提高财政管理水平。推进预算编制改革和预算绩效管理。继续推进按经济分类编制运转支出改革,提高部门预算编制的精细化、科学化水平。开展绩效管理试点改革,完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推进国库管理与非税收入收缴改革。国库集中支付、非税收入收缴、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公务卡等改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明确公务卡结算范围,建立了市级公务卡强制结算制度和国库现金运作管理制度。推行财政惠民补贴“一卡通”,强化乡镇财政监管职责,确保了惠民政策及时有效落实。推进政府采购、投资评审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等工作。细化采购预算编制,加大政府采购项目直接支付力度,实现政府采购支出123亿元,增长23%,资金节约率10.8%。拓展财政投资评审领域,全市各级财政投资评审机构共完成评审项目2405个,完成评审额260亿元,审减34亿元,平均审减率15.8%。加强资产管理网络建设,初步实现了固定资产动态化管理。完成执法执勤用车编制核定前期准备工作。推进财政监督。开展了财政专项资金、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非税收入收缴和票据管理、市直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等监督检查,查出并纠正不合规事项93个,涉及资金3.9亿元,进一步规范了财经秩序,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财政工作成效的取得,是市委科学决策、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依法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财政运行和管理工作中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产业结构不合理、部分传统优势产业生产经营依然比较困难,财政发展质量和效益仍不够高;近期招商引资成果反映到财政收入上还需要一段时间;财政基础管理和基层建设仍比较薄弱,资金使用效益尚需提高;预算执行的均衡性、时效性还不够高;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重分配轻管理、重支出轻绩效的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等等。这些问题将通过今后的发展和工作的改进逐步解决。
  二、2013年全市财政收支预算安排草案
  201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各项部署的第一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做好各项财政工作,对于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财政收入将得益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而延续稳定增长态势,但也面临不少减收因素,财政收支矛盾依然比较突出。收入方面,我市经济结构不合理、质量效益不高的问题仍比较突出,部分重点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依然困难,传统优势产业税收贡献仍将受到制约,高成长性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税收贡献尚待提高,加上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财政收入增幅难以恢复到高速增长态势,中低速增长可能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支出方面,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尤其是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农业水利等支出需求较大;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深层次推进结构调整,招商引资、承接转移、培育集群,需要增加财政投入。再加上2010年地方政府债券到期需要偿还本金等,增支项目多、数额大、刚性强,财政支出压力很大。
  根据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全省财政工作会议精神,综合分析影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收支的各种因素,2013年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引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深化财税制度改革,健全完善财政运行机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坚持厉行节约,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统筹兼顾,加强财政科学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全力支持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建设,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2013年预算安排的基本原则是:
  ●积极稳妥。根据国家、省、市相关政策及国民经济的运行态势,实事求是、科学分析,据实测算市级收入和财力;有保有压、突出重点,合理安排各项支出。
  ●厉行节约。全面落实厉行节约各项措施,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三公”经费以及其它行政运转经费继续实行零增长,不得超过上年预算规模。
  ●集中财力。围绕市委市政府三大主体工作,统筹各类财政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切实保障教育、科技、农业等法定支出、“十大实事”等民生支出以及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产业转型升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等重点项目支出。
  ●注重效益。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试点工作,做好试点项目筛选,建立绩效目标和指标考评体系,完善绩效评价办法,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一)2013年全市财政收支预算安排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根据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2013年经济发展预期指标,考虑财税政策调整的增减收因素,2013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安排1090亿元,增长1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安排685亿元,增长13%。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全市可供安排支出的财力为667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1%。
全市财政收支增长比例的预期目标是指导性的。预算执行中,市和县(市)区两级财政部门将根据实际,依法组织收入,科学安排支出,坚持量入为出,自求平衡。
  (二)2013年市本级公共财政收入预算安排
  2013年市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安排2854663万元,增长13%。主要收入项目安排情况是:
  ●税收收入安排2043964万元,增长14.1%。其中:
  1.增值税安排145343万元,增长11%;
  2.营业税收入安排1050425万元,增长15%;
  3.企业所得税收入安排422789万元,增长15%;
  4.个人所得税收入安排93579万元,增长13%
  5.契税收入安排218391万元,增长11%。
  ●非税收入安排810699万元,增长10.4%。
  (三)2013年市本级公共财政支出预算安排
  按照现行财政体制,市本级公共财政预算财力主要是市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854663万元,加上税收返还收入,减去省市体制调整上解等,2013年市本级可供安排的公共财政预算财力为2499590万元,加上2013年上级财政预计下达我市专项转移支付资金93273万元,2013年市本级实际可用财力2592863万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2%(下同),较2012年预算财力新增378315万元,其中:有指定用途的列收列支财力697424万元,新增69374万元;可统筹使用财力1895438万元,新增308941万元。主要支出项目安排情况: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95272万元,增长8.6%。其中:人员经费安排37257万元,公用及运转经费安排17431万元,专项经费安排40584万元。
  ●公共安全支出151145万元,增长10.3%。其中:人员经费安排82806万元,公用及运转经费安排26384万元,专项经费安排41955万元。
  ●教育支出350143万元,增长21.8%。其中:人员经费安排88340万元,公用及运转经费安排22177万元,专项经费安排239626万元。
  ●科学技术支出55645万元,增长19%。其中:人员经费安排3062万元,公用及运转经费安排1599万元,专项经费安排50984万元。
  ●农林水事务支出179720万元,增长19.5%。其中:人员经费安排27112万元,公用及运转经费安排3634万元,专项经费安排148974万元。
  ●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65537万元,增长14.5%。其中:人员经费安排7878万元,公用及运转经费安排4415万元,专项经费安排53244万元。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83661万元,增长17.2%。其中:人员经费安排86838万元,公用及运转经费安排6318万元,专项经费安排90505万元。
  ●医疗卫生支出105349万元,增长16.2%。其中:人员经费安排44988万元,公用及运转经费安排3384万元,专项经费安排56977万元。
  ●节能环保支出13939万元,增长13.6%。其中:人员经费安排7782万元,公用及运转经费安排2305万元,专项经费安排3852万元。
  ●城乡社区事务支出240082万元,增长8.2%。其中:人员经费安排32348万元,公用及运转经费安排8036万元,专项经费安排199698万元。
  ●交通运输支出56409万元,增长10.1%。其中:人员经费安排5686万元,公用及运转经费安排725万元,专项经费安排49998万元。
  ●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支出521795万元,增长7.4%。其中:人员经费安排3218万元,公用及运转经费安排3316万元,专项经费安排515261万元。
  ●商业服务业支出99409万元,增长6.5%。其中:人员经费安排933万元,公用及运转经费安排400万元,专项经费安排98076万元。
  ●金融监管等事务支出10000万元,增长7.5%,全部为专项经费。
  ●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支出5475万元,增长8.1%。其中:人员经费安排2155万元,公用及运转经费安排1311万元,专项经费安排2009万元。
  ●住房保障支出72139万元,增长14.2%,全部为专项经费。
  ●粮油物资储备管理事务支出5066万元,增长5.5%。其中:人员经费安排475万元,公用及运转经费安排418万元,专项经费安排4173万元。
  ●国债还本付息支出300000万元。
  ●其他支出7077万元。
  ●预备费75000万元。
  (四)2013年市本级基金预算安排
  基金预算收入2691185万元,增长131.1%,主要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高速增长带动。其中: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安排2376952万元,增长158.5%。
  ●地方教育附加收入安排33000万元,增长7.7%。
  ●城市公用事业附加收入安排18514万元,与上年持平。
  ●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收入安排165000万元,增长9.4%。
  基金预算支出2691185万元,增长103.5%。按照“以收定支、专款专用、集中财力、确保重点”的原则,与公共财政预算统筹安排使用。其中:
  ●教育支出33000万元。
  ●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950万元。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0943万元。
  ●城乡社区事务支出2640795万元。
  (五)2013年产业集聚区和城市新区财政收支预算安排情况
  ●高新开发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安排182000万元,增长20%,其中:税收收入安排158600万元,增长26.7%。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安排156000万元,增长14%。
  ●经济开发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安排145100万元,增长20%,其中:税收收入安排136600万元,增长32.3%。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安排114100万元,增长12.7%。
  ●郑东新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安排448065万元,增长14.7%,其中:税收收入安排420265万元,增长15%。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安排311122万元,增长13.9%。
  ●航空港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安排94466万元,增长30%,其中:税收收入安排89687万元,增长30%。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安排102028万元,增长26.3%。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财力原因,年初仍有一些项目难以足额安排预算资金,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将通过中央转移支付和超收收入加以解决。
  (六)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安排情况
2013年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安排1106.6万元。支出预算按以收定支的原则编制,主要用于支持市属国有企业改革发展。
  (七)市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安排情况
  从2013年起,正式编制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并报市人大审议。基金收入包括保险缴费收入、财政补助收入和利息收入等,专项用于社保对象待遇支出。2013年,市级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预算174.5亿元(其中财政补助收入26.9亿元),支出预算131.7亿元。其中: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95.3亿元,支出73.1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收入10.8亿元,支出2.2亿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30.1亿元,支出25亿元;工伤保险基金收入2.7亿元,支出1.5亿元;生育保险基金收入1.8亿元,支出1.3亿元。
  三、2013年财政工作重点
  2013年,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将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支持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积极加大城镇化建设投入。整合财政资金,健全财政激励引导机制,集中政府资源做大做强市属融资平台,完善对投融资公司的激励考核机制,增强融资能力,缓解重大建设项目融资困难。加强政府土地资产管理,积极创新融资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转变理财观念,引导带动社会资本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支持县(市)区完善城市建设融资机制和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全面提升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
  支持构建合理的新型城镇化格局。按照“一主三区四组团、36个重点产业集聚区、27个新市镇、183个新型农村社区、56个历史文化特色村”的空间布局,积极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支持重点区域开发建设,提升城市功能和综合承载力。支持推进畅通郑州工程建设,确保年底前轨道交通工程地铁1号线投入运营,开工建设1号线二期工程和5号线,支持三环快速化工程、京广快速路二期工程、陇海快速路、金水路、花园路、紫荆山路准快速化工程等路网系统建设,支持高速公路出入市口和市域快速通道建设工程,着力推进城乡路网建设。加大水、电、气、暖管网升级改造力度,加强市区道路、公交场站等市政设施建设和维护。支持城区、镇区、产业集聚区规划区周边合村并城和撤村并点工作,加快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支持城乡发展一体化。
  支持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坚持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强化财政政策引领作用。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城镇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持续提升城镇综合服务能力。支持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问题,研究完善财政支持农民进城后的就业、就医、社会保障等政策措施,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城镇化质量。
  (二)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努力扩大市场需求
  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认真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做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改革的准备工作,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落实好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其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继续清理取消一批行政事业性收费,落实好税费减免政策,切实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
  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完善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全面落实提高社保对象待遇各项政策,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加大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实施力度,扩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应用推广规模,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养老、康复等服务机构,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大力支持商贸流通体系建设,改善居民消费环境。
  着力扩大投资需求。积极争取上级基建投资和地方政府债券资金,落实地方配套资金,主要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综合交通体系、农业水利、城市管网等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民生工程、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等领域。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带动作用,促进社会投资健康发展。积极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资金,支持节能减排、新能源开发、环境保护、农田水利等重点领域发展。
  支持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完善鼓励开放招商的财政政策,重点支持引进电子信息、食品等产业,推进实现专业化集群招商。进一步完善鼓励社会资金进入社会事业的财政政策,努力吸引一批科技、医疗、教育项目落地。加大对新引进出口型项目支持力度,积极培育出口基地,支持外贸企业服务平台建设,落实出口信用保险补助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
  (三)支持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强化产业发展载体建设。按照“四集一转”的要求,继续实施促进产业集聚区发展的财政激励政策,加强重大项目调控和引导,促进同类项目向特色产业集聚区集中布局。重点支持创新孵化平台、检验检测中心、污水处理厂等公共服务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载体功能。加快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建设,着力培育现代服务业集群。
  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支持开展工业项目建设年活动,综合运用各种财税政策工具,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促进战略支撑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促进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工艺、设备和流程更新,提高精深加工比重,扭转传统优势产业困难局面。支持新一代信息产业、信息服务业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支持服务业发展壮大。支持华南城、格力电器仓储等100个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国家级商贸中心建设,深入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支持开通直通欧洲铁路班列、澳洲全货机货运航线,完善物流网络体系。支持文化和旅游产业完善产业链条、发展新型业态。继续实施财政激励政策,鼓励外资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等金融机构进驻我市,支持驻郑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促进资金要素聚集,提高对经济的支撑能力。
  促进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落实优化小型微型企业融资环境、减轻小型微型企业税费负担的各项政策。整合现有各项专项资金,加大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并向小微企业倾斜。扩大面向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性担保业务规模并降低收费标准,开展政府采购信用担保试点,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
  (四)支持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巩固和强化农业基础地位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效益。以都市型现代农业为重点,按照“聚拢政策、整合资金、集中投入”的原则,创新政府投入方式,促进农业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支持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高标良田万亩示范方工程建设,支持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加快实施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支持扩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动物防疫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覆盖面,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快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和龙头企业,促进其与支农项目对接,扶持培养职业化新型农民,壮大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支持农村各项事业发展。支持农村公路、饮水安全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品种,落实和完善农村金融奖补政策,支持建设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支持实施林业生态市建设,继续加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和重点地区防护林、生态廊道建设。创新和完善扶贫资金到户扶持机制、扶贫对象瞄准机制,优化“雨露计划”培训结构,实施整村推进、易地搬迁,帮助贫困地区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促进贫困地区农民增收。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制度。完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加强对已建成项目的后续管护。
  (五)支持基础支撑能力建设,提升持续发展能力
  支持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围绕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支持实验区陆路交通集疏网络建设,支持起步区和重要功能区建设,综合运用各种财政政策,引导各类资本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力度。研究制定财税支持政策,支持引进高端产业项目,加快开放平台建设,完善开放硬环境。
  支持提升创新驱动能力。集中财政科技资金,以支持传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展、企业创新能力培育等科技工程为抓手,大力支持重大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平台建设和产学研政结合。深化科技经费管理改革,加强对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使用的监督和综合绩效评价,促进技术资源合理规划布局和共建共享共用。
  支持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建设。加大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实施力度。支持新能源汽车科技研发和产业化发展。支持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完善以奖代补机制,推动企业节能技术改造。促进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城镇污水管网建设、水污染防治、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提高退耕还林部分项目补助标准。
  (六)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动教育事业加快发展。严格落实财政教育经费法定增长要求,保持财政教育支出比例不降低,重点加强教育经费绩效管理。深入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加快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支持实施普通高中改造工程,改善办学条件。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支持一批职业教育品牌示范院校和特色院校建设,做好中职免学费工作。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巩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成果,推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顺畅衔接。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和优抚对象补助水平。继续做好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支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城乡就业服务体系,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支持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推动各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相互衔接。巩固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支持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扩大免费服务范围。推动实施重大疾病防控等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支持实施一批重大疾病防控、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改扩建等项目,完善基层医疗卫生体系。扩大城乡医疗救助范围,尤其是对特殊困难人员的医疗救助。推进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继续大力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认真落实保障性安居工程基础设施配套投入。通过投资补助、贷款贴息、资本金注入等支持方式,引导银行贷款、社会资金参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推动文化事业发展。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农村电影放映、乡镇文化站、公共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继续加强文物保护重点工程和大遗址文物保护。支持文化艺术创作和优秀文化产品生产。支持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支持推动文化科技创新和文化传播体系建设。
  支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巩固政法经费保障体制改革成果,进一步健全平安建设、维稳、信访经费保障机制,化解和减少社会矛盾。加强基层政权建设保障,切实提高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促进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
  (七)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提高财政管理绩效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调整完善市与县(市)区财政管理体制,充分调动各级政府培植财源的积极性。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切实增强县(区)级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明确各级政府间支出责任,强化各级政府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责任。
  提高预算管理水平。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基本支出管理,推动项目滚动预算编制,积极发挥投资评审服务预算管理职能,提高预算编制的完整性科学性。强化预算执行管理,推进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建设,提高预算支出的及时性、均衡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按照“集中管理、突出重点、公开透明、注重绩效”的原则,加强专项资金管理,集中财力办大事。扩大绩效目标覆盖范围,开展重点绩效评价,拓展评价结果应用,推进绩效信息公开,充分发挥绩效管理在预算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政府债务规模管理和风险预警机制,逐步形成规范的政府融资机制,严格控制政府新增债务,切实防范财政金融风险。
  狠抓增收节支。积极促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和产业升级,努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健全完善税收联动工作机制,依法加强税收和非税收入征管,坚决防止收取“过头税”、“过头费”。认真落实中央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和省委落实八项规定若干意见、市委20条规定,厉行节约,节俭办事,严格控制行政经费、“三公”经费、修建楼堂馆所和节会庆典活动。强化预算约束,从严控制临时预算追加。强化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建设。
  严格财政监督。建立健全保障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重大财税政策特别是民生政策有效落实的监督检查机制。牢固树立财政大监督的理念,加强对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决算的全程监督,逐步建立预算监督信息共享和情况反馈机制。强化财政监督检查成果利用,完善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财政运行机制。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会计监督检查。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