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郑州市财政局网站!
关于2002年财政决算和2003年上半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来源:郑州市财政局   时间:2009-09-30 00:00

  一、2002年财政决算情况
  2002年,我市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支出结构有所调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
  (一)全市财政决算情况
  市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2002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预算为543984万元,经各县(市)区人代会批准,正式上报汇总的全市财政收入预算为539322万元。后因农业受灾等因素影响,全市收入预算调整为538496万元。全年实际完成583040万元,为年度预算的108.27%,比上年增长18.97%。
2002年,全市财政支出预算为613567万元,后经各县(市)区人代会批准,正式上报汇总的全市支出预算为631673万元,加上2001年结转项目资金和省追加支出指标以及当年收入超(短)收安排,全市支出预算调整为816673万元。全年实际支出757783万元,为预算的92.79%,比上年增长20.24%。
从决算汇总结果来看,2002年全市预算执行情况是好的,实现了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经省财政厅最后批准,全市财政当年净结余2817万元,加上上年财政滚存净赤字5401万元,当年滚存净赤字2584万元。由于省财政厅批复决算时,对县(市)区拖欠的城市信用社等专项借款本息实施扣款,部分县(市)区出现了赤字。
  (二)2002年市本级财政决算情况
  市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2002年市本级收入预算为262614万元,后因“收支两条线”改革,部分非税收入纳入预算,市本级收入预算调整为264736万元,实际完成278925万元,为预算的105.36%,比上年增长17.36%,其中:
  一般收入预算为236278万元,实际完成250366万元,为预算的105.96%,增长18.15%。
基金收入预算为28458万元,实际完成28559万元,为预算的100.35%,增长10.89%。
市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2002年市本级财政支出预算为309664万元,后因县(市)区正式预算上报,市本级财力增加,支出预算调整为311003万元。加上2001年结转项目资金、当年超(短)收安排和省追加支出指标,市本级支出预算调整为393019万元。全年实际支出352325万元,为预算的89.65%(主要是易地迁建企业及省专项资金按进度拨付,结转下年使用),按可比口径(下同)比上年增长17.58%。其中:
一般支出预算为357734万元,全年实际支出319908万元,为预算的89.43%,增长16.76%。
基金支出预算为35285万元,实际完成32417万元,为预算的91.87%,增长26.3%。
2002年,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250366万元,加上省各项补助、上解和省批复决算补助等107717万元,可用财力358083万元,减去财政支出和结转下年使用资金357734万元,当年净结余349万元,加上上年滚存赤字6370万元(主要是财政部扣中原制药厂欠世界银行贷款),市本级滚存赤字6021万元。
市本级基金预算收入28559万元,加上上年结转项目资金、调入资金、省追加支出等资金6726万元,当年可用财力35285万元,减去基金预算支出和结转下年支出35285万元,市本级滚存净结余为零。
  (三)2002年市本级超收安排使用情况
  2002年,市本级决算收入比年初预算超收14189万元,可用财力9531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超收14088万元,可用财力9430万元;基金预算收入超收101万元,可用财力101万元。
超收安排支出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增加对市青少年宫、航海体育场、社区“三个一”工程、郑州豫剧院改建工程基建支出5382万元。
  2、解决奶牛改良细管经费、嵩山景区绿化、贾鲁河治理、巩义市邙岭灌溉1129万元。
  3、中小学改造、教学设施配套等经费投入1460万元。
  4、公检法司部门购置重大装备及投入大要案专项经费1560万元。
  2002年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市审计局进行了认真审计。市政府对审计中反映的有关问题十分重视,一些问题已进行了整改和纠正,我们今后将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加强监管,杜绝各类违规问题发生。
  二、2003年上半年全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一)全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市十一届人大七次会议审议通过的2003年全市财政收入预算为632863万元,后经各县(市)区人代会批准,正式上报汇总的全市财政收入预算为623637万元。1—6月份实际完成330543万元,为预算的53%,增长29.94%。
  市十一届人大七次会议审议通过的2003年全市财政支出预算为722141万元,后经各县(市)区人代会批准,正式上报汇总的全市财政支出预算为757503万元,加上去年结转项目资金和省追加支出指标,全市财政支出预算调整为837287万元。1—6月份实际支出319636万元,为预算的38.18%,增长13.33%。
  (二)市本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市十一届人大七次会议审议通过的2003年市本级财政收入预算为294793万元,1—6月份实际完成152878万元,为预算的51.86%,增长31.57%。主要收入项目完成情况是:
  1、工商税收入84989万元,为预算的49.62%,增长21.29 %。
  2、契税收入12555万元,为预算的93.0%,增长50.50%。
  3、企业所得税收入4014万元,为预算的42.04%,增长19.64%。
  4、教育费附加收入6623万元,为预算的51.50%,增长28.03%。
  5、排污费收入3377万元,为预算的68.67%,增长1倍。
  市本级基金收入预算为30843万元,实际完成15992万元,为预算的51.85%,增长86.58%。主要项目完成情况是:
  1、工交部门基金收入5690万元,为预算的81.76%,增长80.29%。
  2、文教部门基金收入303万元,为预算的63.26%,增长38.99%。
  3、土地有偿使用收入4416万元,为预算的32.71%,增长25.10%。
  4、地方财政税费附加收入4333万元,为预算的48.69%,增长2. 05倍。
  市十一届人大七次会议审议通过的2003年市本级财政支出预算为367268万元,加上去年结转项目资金和省追加支出指标,市本级财政支出预算调整为415739万元。1—6月份实际支出134537万元,为预算的32.36%,增长0.09%。其中:
一般支出预算为381606万元,1—6月份实际支出127019万元,为预算的33.29%,下降3.24%。主要项目完成情况是:
  1、基本建设支出8567万元,为预算的49.44%,增长2.78%。
  2、企业挖潜改造支出13130万元,为预算的20.72%,下降23.55%(主要是同期拨付郑荣集团、郑州轴承厂等企业易地搬迁改造资金5237万元,本期无此因素)。
  3、科技三项费用支出660万元,为预算的17.95%,增长49.32%。
  4、农业林业水利气象等部门支出4134万元,为预算的36.57%,增长69.63%。
  5、文体广播事业费支出3058万元,为预算的50.34%,增长19.97%。
  6、教育事业费及附加支出18101万元,为预算的40.78%,增长33.21%。
  7、医疗卫生支出11349万元,为预算的51.05%,增长1.29倍。
  8、行政管理费支出11575万元,为预算的52.29%,增长14.64%。
  9、公检法司支出21869万元,为预算的51.05%,增长30.10%。
  10、社会保障补助资金支出5686万元,为预算的17.17%,下降68.19%(主要是去年3月份拨付2001年结转财政对养老金的补贴7227万元,今年无此因素)。
  11、城市维护费支出5922万元,为预算的37.61%,下降66.76%(主要是同期拨付邙山干渠改造和城市自来水管网改造资金8481万元,本期无此因素)。
  基金支出预算为34133万元,1—6月份实际完成7518万元,为预算的22.03%,增长1.39倍。主要支出项目是:
  1、工交部门基金支出1644万元,为预算的23.10%,下降31.70%。
  2、土地有偿使用支出3297万元,为预算的22.47%,增长3. 96倍。
  今年上半年虽然受非典疫情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但我市国民经济整体运行平稳,继续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的态势。农业结构得到优化,综合开发能力增强;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经济效益明显好转;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财政收入保持较高增幅,支出结构更趋合理。总体看预算执行情况基本正常。
  ——经济社会运行平稳,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上半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95亿元,增长13.7%。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31.8亿元,增长19.9%。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5亿元,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1.4亿元,增长48.4%。与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分别增长19.56%、21.91%、26.44%。
  ——坚持“两手抓”,各级财政为抗击非典发挥了保障作用。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给财政工作造成很大冲击,财政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调整支出结构,挤出财力安排非典防治经费。上半年,累计筹措防治非典专项资金7820万元,其中:全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5600万元,确保抗击非典资金需要。经过共同努力,我市取得无确诊病例,无医务人员感染,无疫情扩散的显著成绩。各级财政部门坚持一手抓非典防治不放松,一手抓收入组织不动摇,使全市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
  ——税收征管得到加强,税收收入大幅增加。财税部门围绕全年收入目标,立足抓早、抓紧、抓实,大力组织税收征收。上半年,个人所得税完成18777万元,增长34.34%;房产税完成10578万元,增长22.3%;契税收入完成14135万元,增长56.45%。
  ——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农业税征收进度加快。加强对落实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督导和检查,继续实行粮食保护价内补贴政策,对以现金交税的农民凭售粮卡给予补贴。这些政策措施激发了农民纳税的积极性,加快了农业税征收进度。上半年,农业税收完成10262万元,增长21.17%
  ——“收支两条线”进一步深化,非税收入增长较快。继续认真落实“收支两条线”的各项规定,不断扩大“收支两条线”的实施范围,堵塞收入中的“跑、冒、滴、漏”。上半年,行政性收费收入完成16071万元,增长51.8%。
  ——各项财政改革稳步推进,改革成效初步显现。部门预算经人大批准,现已全面实施。为保证部门预算的顺利执行,我们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办法,使部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做到了有章可循。政府采购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管理机关与执行机构的分设现已完成。国库集中支付方案正在制定,争取在年内逐步推开。
  虽然上半年市本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基本正常,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落实非典税收优惠政策,财政收入前高后低趋势明显。二是支出进度缓慢,下半年支出压力较大。三是级次间收入增幅不平衡,进度不一致的现象依然存在。四是财政债务负担沉重,对财政预算执行造成较大冲击。
  三、深化财政改革,努力增收节支,圆满完成全年预算收支任务
  (一)发挥公共财政职能,推动经济发展。全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增强建设大郑州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树立从经济到财政的理财观念,把发展作为财政工作的第一要务,一心一意谋发展。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充分运用国债、税收政策、财政贴息等间接手段,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加平等的竞争环境,不断做大财政这块“蛋糕”。利用融资和贴息手段,支持高新技术产业,拉动经济增长;优先安排财政资金引导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科技三项费优先支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和重大科研项目;成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二)严格收支管理,确保任务完成。严格依法治税,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加大税收稽查力度,以稽查促征管,以堵漏促征收,使税款及时入库。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征管手段,建立财源监控网络,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税源的监控,加大代征代扣的力度,实现税收源泉控制。切实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增加政府可支配财力。强化经营城市理念,加大国有土地拍卖力度、加快出租车经营权拍卖工作,扩大城市资源经营范围,大力组织和筹措城市建设资金;大力组织城建规费征收和清欠,做好环城快速路桥收费和政府统筹调剂工作,利用银行贷款,确保城建项目的资金需要。加强财政支出管理,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合理调度财政资金,保工资、保重点、保稳定。发扬艰苦奋斗光荣传统,反对铺张浪费,严格执行预算追加程序,从严控制追加预算。
  (三)深化财政改革,加快构建公共财政框架。强化部门预算执行监督管理,规范部门预算执行;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逐步取消收支挂钩,做到收支彻底脱钩,收缴彻底分离;积极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搞好国库集中支付试点工作,为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做好充分准备,努力实现财政管理制度的创新;加大政府采购力度,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进一步规范财政收入分配关系,充分调动县(市)区的积极性。
  (四)完善社保体系,实现应保尽保。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失业保险金、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充实市级保障调剂基金,保证城市低保人群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按时发放,做到应保尽保;加大就业、再就业资金投入,推动我市年度就业计划顺利实施。
  (五)严格预算约束,推进依法理财。认真贯彻落实《预算法》、《河南省预算监督条例》和《郑州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对市本级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进一步树立依法理财观念,把财政工作置于各级人大监督之下,自觉接受审计及社会监督,及时纠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完善管理制度,规范预算管理,不断提高依法理财水平。
  (六)加强财政监督,健全制约机制。依据《郑州市财政监督检查办法》,不断加大财政监督力度。加强对转移支付、社会保障、非典防治、专项借款的督导检查;加强对财政拨付资金的跟踪问效;加强对政府投资基本建设项目的投资评审。通过不断完善财政监督制约机制,使财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七)优化经济环境,增强服务意识。贯彻人本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和胡锦涛“七?一”讲话,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开展“为纳税人服务”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活动;加强廉政建设,开展权力观教育,坚持执政为民;加强对干部职工的政治、业务、法制和道德教育;制定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树立服务意识,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全市社会经济的发展。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